时间: 2025-05-01 08:14: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14:43
心腹之患 的字面意思是“心脏和腹部的疾病”,比喻极其严重的隐患或内部问题。基本含义是指隐藏在内部、不易察觉但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问题或敌人。
心腹之患 源自古代汉语,最初用于医学领域,指心脏和腹部的疾病。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扩展到比喻领域,用来形容内部的严重问题。
在**文化中,心脏和腹部被认为是人体的重要部位,因此“心腹之患”强调了问题的严重性和隐蔽性。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常用来指代那些不易察觉但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内部问题。
这个词给人一种沉重和紧迫的感觉,因为它暗示了潜在的危险和不可忽视的问题。它让人联想到需要立即解决的紧急情况。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团队内部的不和谐,这成了我们的心腹之患,最终通过沟通和调整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心腹之患,深藏不露, 如影随形,难逃法眼。 唯有智慧,方能解忧, 化险为夷,共赴前程。”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内部结构复杂的机械,其中隐藏着一个关键的故障点。音乐上,可以选择紧张悬疑的背景音乐来增强这种紧迫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chilles' heel”(阿喀琉斯之踵),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弱点或致命的缺陷。
心腹之患 是一个富有深意的词汇,它不仅强调了问题的严重性,还指出了问题的隐蔽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词可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深度。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更加全面,也更能灵活运用在不同的语境中。
寇贼在处,四肢之疾;内政不理,心腹之患。
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准备出兵伐齐,越王勾践带臣子及厚礼来朝见,夫差特别高兴。伍子胥认为出兵伐齐,作用不大,当前越国是吴国的心腹之患。夫差根本不听。没过几年,越国趁吴国北上伐晋国时出兵伐吴,将吴国彻底打败
大家都这么想,这个~一天不除,就一天不得安宁。
1.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2.
【腹】
(形声。从肉,复声。此为后起形声字,初文应即“畐”(fú)字,象人腹部之形。本义:肚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脐上下两旁也。-腹,厚也。 、 《易·说卦传》-坤为腹。 、 《易·明夷》-入于左腹。 、 《素问·评热病论》-腹者至阴之所居。 、 《释名》-自脐以下曰水腹。 、 晁错《论贵粟疏》-腹饥不得食。
【组词】
腹痛、 腹肠、 腹围、 腹如垂瓠、 腹便便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患】
(形声。从心,毌guàn)声。“串”即“毌”(贯)字。本义:担忧,忧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患,忧也。 、 《论语·宪问》-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 、 《春秋·繁露》-书文止于一者谓之忠,持二中者谓之患,患人之忠,不一者也。 、 《国语·晋语》-患货之不足。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患秦兵之来。 、 《世说新语·自新》-患志之不立。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何患不能。
【组词】
患累、 患御、 患忧、 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