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6:29: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6:29:43
“三令五申”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通过多次命令和告诫来强调某件事情的重要性。基本含义是指反复地命令和告诫,以确保某项规定或要求得到遵守。
在文学作品中,“三令五申”常用于描述上级对下级的严格要求,或者在重要场合下对规则的强调。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形容某人对某件事情的反复强调,以表达其重要性。在专业领域,如法律、军事等,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描述对规则或命令的严格执行和反复强调。
同义词:反复强调、一再告诫、多次提醒 反义词: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不置可否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强调的程度,而反义词则表示对某件事情的轻视或不重视。
“三令五申”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军事用语,最初是指军事指挥官通过多次命令和告诫来确保士兵遵守军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用以强调对某项规定或要求的重视。
在**文化中,“三令五申”体现了对规则和秩序的重视。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常用于强调对法律法规或社会规范的遵守,反映了社会对秩序和纪律的重视。
这个词汇给人以严肃、正式的情感反应,联想到权威和纪律。它可能让人想到需要严格遵守的规则或命令,影响人们对某件事情的重视程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工作中遇到过领导三令五申强调项目截止日期的重要性,这种反复强调确实提高了团队的紧迫感和执行力。
在诗歌中,可以将“三令五申”融入到对时间紧迫性的描述中:
时光匆匆,三令五申,
岁月不待,一再提醒。
抓紧每一刻,莫让光阴溜走,
在生命的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严肃的指挥官在军事训练场上,通过手势和口令三令五申地指挥士兵。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严肃的口令声和整齐的步伐声,营造出一种纪律严明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epeatedly emphasize”或“keep reiterating”,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反复强调的含义。
“三令五申”这个词汇在强调规则和纪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体现了对某件事情的重视,也反映了社会对秩序和纪律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信息和意图。
三令五申,示戮斩牲。
春秋时期,吴王阖闾请孙武到宫中讲解《孙子兵法》,并要亲自操练,孙武让吴王在宫中挑选180名女子组成两队,分别由吴王的两名宠妃担任队长,可宫女们根本不听他的指挥,孙武就将她们两人斩首,理由是不听主将的三令五申
昨已~,命汝等各处坚守,俱不遵吾命,何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令】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象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本义:发布命令)。
同本义(上对下有所指示)。
【引证】
《说文》-令,发号也。 、 《诗·齐风·东方未明》-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 《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 、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 、 陈寿《三国志》-令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 《史记·陈涉世家》-召令徒属曰。 、 《战国策·齐策》-乃下令。
3.
【五】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 《诗·齐风·南山》-葛屦五两。 、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四加一的和。
【引证】
《广韵》-五,数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唐·李朝威《柳毅传》-塞其五山。 、 宋·苏洵《六国论》-五战于秦。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起则五六揖。 、 清·方苞《狱中杂记》-监五室。
4.
【申】
(指事。从臼,自持。从丨。身体。与寅同意。本义: 束身)。
同本义;约束。
【引证】
《说文》-申,束身也。 、 《淮南子·原道》。注:“束也。”-约车申辕。 、 《汉书·韦元成传》。注:“言自约束也。”-畏忌自申。 、 《汉书·元帝纪》-勒兵申教令。 、 《礼记·杂记》-朱绿带申加大带于上。 、 曹植《洛神赋》-申体防以自持。
【组词】
申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