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7:48: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7:48:44
“三仪”这个词汇在中文里并不常见,它可能来源于古代的礼仪制度。字面意思通常指的是三种仪式或礼节。在古代**,礼仪制度非常复杂,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三仪”可能指的是三种重要的礼仪或仪式。
在文学作品中,“三仪”可能被用来描述古代的某种特定的礼仪活动,如婚礼、葬礼或祭祀。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讨论历史或传统文化时。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考古学或文化研究中,“三仪”可能会被详细讨论,用以分析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
“三仪”的词源可能追溯到古代**的礼仪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可能有所变化,但其核心含义——三种重要的仪式或礼节——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礼仪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体现了社会的秩序和个人的修养。因此,“三仪”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手段。
提到“三仪”,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庄重、严肃和传统。这个词汇可能会唤起对古代礼仪的尊重和对传统文化的怀念。
在现代生活中,虽然“三仪”这个词汇不常使用,但在参与或观察传统婚礼、葬礼或祭祀活动时,可能会感受到这些仪式的庄重和意义。
在创作一首关于传统节日的诗歌时,可以使用“三仪”来描绘节日的庄重和传统氛围:
春风拂面,万物复苏,
三仪重现,古韵悠长。
祭天祈福,礼乐和鸣,
传承千年,情深意长。
想象一幅古代宫廷中举行“三仪”的画面,可以看到华丽的服饰、庄重的仪式和悠扬的乐声。这样的场景可能会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远。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也有类似的词汇来描述重要的仪式或礼节,如西方的“三大**仪式”(Baptism, Communion, Confirmation),虽然具体内容不同,但都体现了对重要仪式的重视。
通过对“三仪”的学*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的礼仪制度和文化传统。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生活中不常使用,但在学和传承传统文化时,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了解和尊重这些传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自己的文化根源。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仪】
(形声。从人,义声。本义:容止仪表)。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郑玄笺:“善威仪,善颜色。”-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 《人物志》-心质平理,其仪安闲。
【组词】
仪状、 仪观、 仪宇、 仪缀、 仪止、 仪采、 仪相、 仪形、 仪状、 仪望、 仪干、 仪操、 仪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