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3:16: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3:16:55
“从婢”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源自古代汉语,字面意思是指跟随主人的婢女,即侍女或女仆。在古代社会,婢女是家庭中的下层女性成员,主要负责家务和照顾主人及其家庭成员。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从婢”常用来描述贵族或富有人家的生活场景,如《红楼梦》中就有多处提到婢女。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现代汉语中更常用“女仆”、“保姆”等词汇来描述类似的角色。
“从婢”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从”表示跟随,“婢”指婢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演变,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更为通俗的词汇来描述类似的角色。
在古代**,婢女是社会阶层较低的女性,她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往往较为艰苦。这个词汇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性别不平等。
提到“从婢”,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社会的封建制度和女性地位的低下,带来一种历史沉重感和对过去社会不公的反思。
由于这个词汇在现代生活中不常用,个人经历中可能较少直接涉及。但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可能会遇到这个词汇,从而对其有所了解。
在创作历史题材的小说或剧本时,可以使用“从婢”这个词汇来增强作品的历史氛围和真实感。
想象一个古代庭院中,婢女们忙碌的身影,轻声细语的交流,这种场景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生活的宁静与繁忙。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角色可能有不同的称呼,如英国的“maid”或法国的“domestique”,但都指的是在家中服务的女性。
“从婢”这个词汇虽然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一些重要特征,如等级制度和性别角色。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和文化,对于语言学*和文化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1.
【从】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相从形。本义:随行,跟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従,随行也。 、 《周礼·司仪》-客从拜辱于朝。 、 《易·坤》-或从王事。 、 《易·夏小正》-啬人不从。 、 《诗·邶风·击鼓》-从以孙子。 、 《淮南子·泛论》-禽兽可羁而从之。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组词】
从龙、 从学、 从骑、 从嫁、 从井救人
2.
【婢】
(形声。从女,卑声。本义:旧社会里被迫受剥削阶级役使的女子)。
古代罪人的眷属没入宫为婢,后通称受役使的女子。
【引证】
《说文》-婢,女之卑者也。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注:“婢子,妇人之卑称也。”-使婢子侍执巾栉。 、 《礼记·檀弓》。注:“妾也。”-使吾二婢子夹我。 、 《礼记·内则》。注:“所通贱人之子。”-父母有婢子。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先大母婢也。 、 唐·李朝威《柳毅传》-为婢仆所惑。
【组词】
婢婿、 婢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