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51: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51:10
词汇“[榷论]”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榷论”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榷论”的字面意思是“商讨、讨论”,其中“榷”指的是商讨、商量,“论”则是讨论、议论的意思。结合起来,“榷论”指的是深入的、正式的讨论或商议。
在古代文献中,“榷论”常用于描述官方或学者之间的正式讨论,如政策制定、学术辩论等。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但在某些正式或学术场合仍可见其身影。
“榷”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原意为“商贾”,后引申为商讨、商量。“论”字则自古以来就有讨论、议论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榷论”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某些正式或学术场合仍保留其古雅的用法。
在**传统文化中,“榷论”体现了集体智慧和民主讨论的精神。在古代,朝廷中的大臣们常常通过榷论来决定国家大事,这种做法体现了对不同意见的尊重和集思广益的理念。
“榷论”这个词汇给人一种庄重、正式的感觉,联想到深思熟虑和严谨的讨论过程。它让人想到古代学者在书斋中认真探讨学问的场景。
在现代生活中,“榷论”这个词汇较少直接使用,但在撰写正式文件或参与学术讨论时,可能会间接体现其精神。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书斋夜静榷论声,古卷新思共月明。”
想象一幅画面:几位学者围坐在书桌旁,烛光摇曳,他们正认真地榷论着某个深奥的学术问题。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榷论”的词汇,但其所表达的深入讨论和商议的概念在各种文化中都有体现。
“榷论”这个词汇虽然不常用于日常交流,但它体现了中华文化中重视集体智慧和民主讨论的传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语言的丰富性。
1.
【榷】
(形声。从木,寉(hè)声。本义:独木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两头聚石,以木横架之,故亦名石杠。”-榷,水榷横木,所以渡者也。 、 《广雅·释室》-榷,独梁也。 、 《初学记》-独木之桥曰榷。
2.
【论】
(形声。从言,仑(lún)声。本义:评论,研究。引申为“议论”)。
议论, 分析和说明事理。
【引证】
《说文》-论,议也。 、 《论语序集解》-论理也,次也。 、 《周礼·考工记》。注:“谓谋虑治国之政令也。”-坐而论道。 、 《史记·张仪传》-臣请论其故。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留连论诗。 、 《资治通鉴·汉纪》-与蒙论议。 、 诸葛亮《出师表》-每与臣论此事。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十几人论议。
【组词】
论道、 论黄数黑、 论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