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23: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23:01
词汇“德隆望尊”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分别是“德”、“隆”、“望”、“尊”。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德隆望尊”字面意思是指品德高尚,声望显赫。其中,“德”指品德、道德;“隆”指兴盛、显赫;“望”指声望、名望;“尊”指尊敬、尊贵。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品德高尚,声望显赫,受到人们的尊敬。
“德隆望尊”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每个字都有其独立的含义,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这个成语的使用较为常见,如《左传》等经典文献中就有相关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传统文化中,品德和声望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因此,“德隆望尊”这个成语在社会中具有很高的认可度,常用来形容那些品德高尚、声望显赫的人物。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尊敬和敬仰。联想方面,可能会想到那些历史上的伟人或现代社会的楷模人物,如孔子、孟子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品德高尚、声望显赫的人物,如“他的德隆望尊,是我们学*的榜样。”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德隆望尊世所钦,言行一致显真金。”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那些品德高尚、声望显赫的人物画像或雕塑。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那些赞颂品德高尚、声望显赫人物的音乐或诗歌。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可以用类似的表达来描述品德高尚、声望显赫的人物,如英语中的“a man of great virtue and reputation”。
通过对“德隆望尊”这个成语的深入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其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和含义。这个成语在*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评价一个人品德和声望的重要标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和文化内涵。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1.
【德】
(形声。从彳(chì),惪(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德,升也。 、 《易·剥》虞本。按,与剥庐对文。登也,升。君子以顺德,亦本字。-君子德车。
2.
【隆】
(形声。从生,降省声。本义:高)。
丰大;高。
【引证】
《说文》-隆,丰大也。 、 《尔雅·释山》。注:“山中央高。”-宛中隆。 、 《战国策·齐策一》-虽隆薛之城。 、 《史记·高祖纪》-隆准而龙颜。 、 《吕氏春秋·秋期贤》-段干木之隆。 、 《淮南子·泛论》-降冲以攻。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德隆望尊。
【组词】
隆穷、 隆颓、 隆岳、 隆恩
3.
【望】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臣”象眼睛,下面是“壬”(tǐng)。象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远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此字疑当训远视也。-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 、 《玉篇》-望,远视也。 、 《礼记·内则》。注:“望视,远视也。”-豕望视而交睫腥。 、 《庄子·胠箧》-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 、 《庄子·天运》-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 、 《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韩非子·喻老》-扁鹊望桓侯。 、 唐·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 、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风烟望五津。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潭西南而望。
【组词】
望台、 望楼、 望阙、 望乞、 望国、 望睹、 望乡、 望祭、 望拜、 望祀、 望眼
4.
【尊】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双手捧着尊,从酉,从収(gǒng)。小篆从酋,从収。或作寸。本义:酒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罇。-尊,酒器也。 、 《周礼·大宗伯》。司农注:“献尊、象尊、著尊、壶尊、大尊、山尊。”-辩六尊之名物。 、 《礼记·明堂位》-尊用牺象山罍。 、 《仪礼·士冠礼》-侧尊。 、 《后汉书·张衡传》-形似酒尊。 、 、 、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尊还酹江月。
【组词】
携尊、 尊觯、 尊爵、 尊彝、 尊中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