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8:14: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8:14:06
词汇“三五之隆”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源自古代文献,尤其是在描述政治、社会或经济状况时使用。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分析:
“三五之隆”字面意思是指“三五”时期的兴盛或繁荣。这里的“三五”可能指的是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如“三五年计划”或“三五成群”的时期,而“隆”则表示兴盛、繁荣。
在古代文献中,“三五之隆”可能用来描述某个朝代的繁荣时期,或者某个地区的经济、文化达到高峰的时期。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如果提及,通常会带有历史或文化的背景。
“三五之隆”可能源自古代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特定的历史或文化研究中仍会被提及。
在中国文化中,特定的历史时期常常被赋予特殊的意义,如“三五”可能指的是某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因此,“三五之隆”在描述这些时期时,带有积极和繁荣的意味。
提到“三五之隆”,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历史的辉煌和文化的繁荣,带来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
由于这个词汇较为生僻,个人在生活中可能较少遇到直接使用该词汇的情况,但在阅读历史文献或参与相关文化活动时可能会接触到。
在创作一首诗或故事时,可以使用“三五之隆”来描绘一个时代的繁荣景象,增加作品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
结合图片,可以展示古代城市的繁华景象;结合音乐,可以选择具有历史感的古典音乐,来增强“三五之隆”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三五之隆”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黄金时代”或“繁荣时期”可以传达相似的意义。
“三五之隆”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在特定的语境和领域中仍具有重要的意义。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语言表达的层次和深度。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五】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 《诗·齐风·南山》-葛屦五两。 、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四加一的和。
【引证】
《广韵》-五,数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唐·李朝威《柳毅传》-塞其五山。 、 宋·苏洵《六国论》-五战于秦。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起则五六揖。 、 清·方苞《狱中杂记》-监五室。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隆】
(形声。从生,降省声。本义:高)。
丰大;高。
【引证】
《说文》-隆,丰大也。 、 《尔雅·释山》。注:“山中央高。”-宛中隆。 、 《战国策·齐策一》-虽隆薛之城。 、 《史记·高祖纪》-隆准而龙颜。 、 《吕氏春秋·秋期贤》-段干木之隆。 、 《淮南子·泛论》-降冲以攻。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德隆望尊。
【组词】
隆穷、 隆颓、 隆岳、 隆恩
1. 【三五】 隆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