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3:30: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3:30:39
“叹观止矣”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赞叹所见事物达到了极点,无法再有更好的了。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对某事物的极度赞美,认为其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在文学作品中,“叹观止矣”常用于描述自然景观、艺术品或人物的非凡之处。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于表达对某人成就或某物品质的极高评价。在专业领域,如艺术评论或历史研究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强调某事物的独特价值和不可超越的地位。
同义词:叹为观止、赞不绝口、拍案叫绝 反义词:不以为然、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叹观止矣”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原意是指音乐已经达到了极致,无需再有其他音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扩展到可以形容任何达到极致的事物。
在**文化中,“叹观止矣”体现了对完美和极致的追求。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艺术和文学中,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工艺、建筑和教育等。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赞叹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那些令人震撼和感动的时刻,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追求。
在参观故宫时,我被那些精美的宫殿和细致的雕刻深深吸引,心中不禁感叹:“叹观止矣!”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山川之美,叹观止矣,笔墨难描其万一。”
想象一幅画作,色彩斑斓,构图精妙,观者驻足良久,心中默念:“叹观止矣。”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reathtaking”或“beyond compare”,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传达了对某事物极致之美的赞叹。
“叹观止矣”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它不仅传达了对某事物的高度赞美,也反映了人们对完美和极致的永恒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
观止矣。
皆不足奇,得此而~。
1.
【叹】
(形声。从欠(另一繁体从“口”),“難”省声。欠,打呵欠,与出气有关。本义:叹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叹,吞叹也。一曰太息也。 、 《墨子·备梯》-禽子再拜而叹。 、 《礼记·坊记》-戏而不叹。 、 《庄子·秋水》-望洋向若而叹。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皆叹惋。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默叹曰。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婉贞微叹曰。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叹借者之用。
【组词】
叹气嗐声、 叹恨、 叹憾、 叹笑、 叹悔、 叹喟、 叹嗟、 叹想、 叹诧、 长叹;叹一口气
2.
【观】
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张示法令的地方。同“阙”。
【引证】
《尔雅·释宫》郭璞注:“孙炎曰:‘宫门双阙,旧章悬焉,使民观之,因谓之观。’”。-观谓之阙。 、 《礼记·礼运》-出游于观之上。 、 《后汉书·班固传·典引》-是以凤凰来信,集羽族于观阙,肉角驯毛宗于外囿。
【组词】
观阙、 观魏
台榭。
【引证】
《左传·哀公元年》-宫室不观,舟车不饰。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见臣列观。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组词】
观台、 观榭、 观阁
3.
【止】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 、 《仪礼·士昏礼》。注:“足也。”-北止。 、 《易·噬嗑》-屦校灭止。 、 《汉书·五行志》-举止高。 、 《汉书·食货志》-四之日举止。 、 《汉书·刑法志》-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停住,中断进程。
【引证】
《广韵》-止,停也,息也。 、 《吕氏春秋·下贤》。注:“止,休也。”-亦可以止矣。 、 《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羽飞乃止。 、 《资治通鉴·唐纪》-雪止。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絮絮不止。
4.
【矣】
(形声。小篆字形,上面是“以”字,下面是“矢”。从矢,以声。“以”也可以理解为象矢飞逝的声音,是完成的语气。本义:语气词。是“了”)。
表示完成时态。
【引证】
《聊斋志异·狼三则》-骨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