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6:50: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6:50:34
“不差毫厘”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丝毫不差,形容非常精确或完全一致。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数量、程度或质量上的极端精确性。
在文学作品中,“不差毫厘”常用于形容技艺高超或计算精确,如描述一位工匠的精湛手艺或一位科学家的精确计算。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强调某人的预测或判断非常准确。在专业领域,如工程或科学研究中,这个成语用来描述实验结果或数据分析的精确性。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强调的重点不同,但都指向极高的精确度。反义词则强调了差异和误差。
“不差毫厘”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对精确度的追求,特别是在工艺和测量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强调精确性和一致性。
在**文化中,精确和细致被视为重要的品质,无论是在艺术、工艺还是学术研究中。因此,“不差毫厘”这个成语在强调这些品质时非常有用。
这个成语给人以严谨、精确和可靠的印象。在使用时,它能够传达出对细节的高度重视和对完美的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描述一位朋友的烹饪技艺时使用过这个成语,因为他的每一道菜都做得非常精确,味道和外观都无可挑剔。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的笔触不差毫厘,绘出了心中的每一丝情感。”
想象一位工匠在微光下精心打磨一件艺术品,每一刀都精准无比,这种场景能够很好地体现“不差毫厘”的视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a T”或“to the letter”,都强调了精确性和一致性。
“不差毫厘”这个成语在强调精确性和一致性时非常有用,无论是在专业领域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它不仅传达了语言的精确性,也反映了文化中对细节和完美的重视。在学*语言和表达时,掌握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词汇,提高表达的精确度和丰富性。
显晦之事,不差毫厘矣。
这两件作品真是~。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差】
限度;界限。
【引证】
《后汉书》-轻用人力,缮修宫宇,出入无节,喜怒过差。
3.
【毫】
(毫为豪的俗字。形声。从毛,高省声。本义:长而尖的毛)。
同本义。
【引证】
《尔雅·释畜》-未成毫狗。
【组词】
毫光、 毫芒、 毫黍、 毫眉
4.
【厘】
(形声。从里,从“里”,表示与居住家居有关。本义:家福;幸福)。
同本义。
【引证】
《汉书·文帝纪》。如淳注:“福也。”-祠官祝釐。 、 《汉书·贾谊传》-上方受釐坐宣室。 、 扬雄《甘泉赋》。服虔注:“福也。”-逆釐三神者。
【组词】
恭祝新厘
1. 【不差毫厘是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