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8:55: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55:58
应付 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指处理、对待或应对某事,通常涉及解决问题或满足某种要求。它可以指采取措施以满足特定情况的需要,或者指表面上做些事情以避免麻烦或责任。
在不同的语境中,“应付”的使用有所不同:
“应付”一词源自汉语,由“应”和“付”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应”有回应、应对的意思,“付”则有交付、支付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扩展,涵盖了更广泛的应对和处理的概念。
在中国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应付”常常带有一种被动或消极的意味,尤其是在描述个人如何处理工作或生活中的压力时。
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压力、挑战和不得不采取行动的情况。它可能引起一种紧张或焦虑的情感反应。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多次使用“应付”来描述自己在面对紧急工作任务时的临时解决方案。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生活的风暴中,我学会了应付,每一道闪电,都是成长的火花。”
视觉上,“应付”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人在忙碌中匆忙处理文件或事务的场景。听觉上,可能是键盘敲击声或电话交谈声。
在英语中,“应付”可以对应为“cope with”或“deal with”,虽然这些词在语境和细微差别上有所不同,但都表达了处理和应对的概念。
“应付”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和情境中都有其特定的应用。了解这个词的不同用法和含义,有助于更准确和有效地在语言表达中使用它。
1.
【应】
应和,响应。
【引证】
《国语·晋语》-龟往离散以应我。 、 《战国策·齐策》-齐王不应。 、 《吕氏春秋·顺说》-宋王无以应。 、 《韩非子·喻老》-桓侯不应。 、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无以应。 、 《史记·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 、 《史记·陈涉世家》-宜多应者。 、 、 汉·贾谊《过秦论》-云集响应。 、 《资治通鉴·唐纪》-应者近万人。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金色而玉应。 、 《聊斋志异·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组词】
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 应昂、 应嘴、 应响、 应机赴节、 应合、 应佛僧、 应令
受;接受。
【引证】
《南史·虞荔传》-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
【组词】
应事、 应役、 应供、 应约
2.
【付】
(会意。从人,从寸。从“寸”,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意思是:以手持物交付给别人。本义:给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付,与也。 、 《广雅》-付,予也。 、 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组词】
付法、 付任、 付治、 付推、 付度、 付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