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26: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26:09
五倍子 是一种中药材,主要来源于某些植物(如盐肤木、青麸杨或红麸杨)叶上的虫瘿,主要由五倍子蚜寄生而形成。五倍子含有大量的鞣质,具有收敛、止血、抗菌、抗炎等药理作用,常用于治疗腹泻、出血、皮肤炎症等症状。
五倍子一词源于其形状和特性,古代文献中已有记载,如《本草纲目》中详细描述了五倍子的形态和药用价值。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五倍子的应用和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在传统文化中,五倍子作为中药材,体现了中医药学的深厚底蕴和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智慧。它也是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的一个例证。
五倍子给人以自然、传统和治愈的联想,它代表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及对健康和生命的尊重。
在日常生活中,五倍子可能不常被直接使用,但在某些特定的健康问题或传统疗法中,它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诗歌中,五倍子可以被用来象征时间的沉淀和自然的治愈力量:
五倍子深藏岁月痕, 一缕药香透古今。 自然恩赐疗人疾, 传统智慧传千春。
五倍子的形象可能让人联想到古老的药房,木质的柜台,以及淡淡的药香。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中药煎煮时的咕嘟声。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五倍子的词汇,但其药用植物的概念是普遍存在的。例如,西方文化中的金缕梅(Witch Hazel)也有类似的收敛和抗炎作用。
五倍子作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实际应用价值的中药材,不仅体现了中医药学的独特性,也展示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巧妙利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传统智慧。
1.
【五】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 《诗·齐风·南山》-葛屦五两。 、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四加一的和。
【引证】
《广韵》-五,数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唐·李朝威《柳毅传》-塞其五山。 、 宋·苏洵《六国论》-五战于秦。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起则五六揖。 、 清·方苞《狱中杂记》-监五室。
2.
【倍】
(形声。从人,(tǒu)声。本义:通“背”。反;背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倍,反也。 、 《周髀算经下》-倍正南方。 、 《史记·淮阴侯传》-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3.
【子】
构词后缀。
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素后。
【组词】
胖子、 瘦子、 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