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42: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42:04
“一丈五尺”是一个表示长度的词汇,其中“丈”和“尺”都是中国传统的长度单位。一丈等于十尺,因此“一丈五尺”等于15尺。在现代公制系统中,一尺大约等于33.3厘米,所以“一丈五尺”大约等于5米。
“丈”和“尺”都是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源自古代的度量衡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单位逐渐被现代公制单位所取代,但在某些传统或特定的语境中,仍保留其使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度单位如“丈”和“尺”不仅仅是度量工具,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在风水学中,特定的长度和尺寸被认为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影响。
“一丈五尺”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建筑、工艺和传统,带来一种历史感和文化底蕴。在情感上,它可能唤起对传统和历史的尊重和怀念。
在参观古代建筑或博物馆时,我曾多次听到导游使用“一丈五尺”来描述展品的大小,这让我对这些传统单位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一丈五尺”来描绘高大的形象或宏伟的场景,如:
一丈五尺高,巍峨入云霄。 古塔立千年,风雨不动摇。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座高大的古塔或一棵参天大树,视觉上给人一种庄严和宏伟的感觉。听觉上,可能联想到古代的钟声或风吹过古建筑的声音。
在其他文化中,如日本,也有类似的传统长度单位,如“丈”和“尺”,但其具体长度可能有所不同。在英语中,可能直接使用“five meters”来表示相同的长度。
“一丈五尺”作为一个传统长度单位,虽然在现代生活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了解和使用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并在语言表达中增加多样性和深度。
1.
【一】
(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 《淮南子·诠言》-一也者,万物之本也。 、 《老子》-抱一而天下试。 、 《书·君奭》。传:“天子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 、 汉·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
【组词】
一境、 一丝、 一碗水往平处端、 一拳正打在心窝、 一人做一人当、 一客不烦二主、 一动不如一静、 一言抄百语、 一缘一会、 一路功名、 一盘一盒、 一清如水、 一毫不爽、 一息恹恹
2.
【丈】
(会意。小篆字形。从又(手)持“十”。十,十尺。本义:长度单位,十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丈,十尺也。 、 《小尔雅》-度五尺为墨,倍墨谓之丈。 、 《后汉书·列女传》-遂成丈匹。 、 唐·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百丈冰。 、 唐·白居易《卖炭翁》-半匹红绸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 明·魏禧《大铁锥传》-长丈许。
【组词】
丈尺、 丈六、 丈二、 丈数
古时对长辈男子的尊称。
【引证】
《大戴礼记》-丈者,长也。
【组词】
丈人行、 丈母、 丈丈、 老丈;岳丈
3.
【五】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 《诗·齐风·南山》-葛屦五两。 、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四加一的和。
【引证】
《广韵》-五,数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唐·李朝威《柳毅传》-塞其五山。 、 宋·苏洵《六国论》-五战于秦。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起则五六揖。 、 清·方苞《狱中杂记》-监五室。
4.
【尺】
(指事。小篆,从尸,从乙。“尸”象人卧的形象。“乙”是个标识,周制寸、咫、尺、仞、寻、常诸度,皆以人之体为法。本义:十寸)。
同本义,量词。长度单位。
【引证】
《说文》-尺,十寸也。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所以指斥规榘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