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1 17:05: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1 17:05:47
“切理厌心”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说话或做事能够切中要害,使人内心感到满足或厌倦。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言辞或行为非常精准,能够触及人的内心深处,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
在文学作品中,“切理厌心”常用来形容人物的言辞犀利,能够直击人心,如在小说中描述一个智者的辩论或演讲。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赞扬某人的说话技巧,或者批评某人的言辞过于直接或伤人。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辩论中,这个成语可以形容某人的论点非常有力,能够说服或打动听众。
同义词:
反义词:
“切理厌心”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汉语成语中常见的对仗结构,即“切理”与“厌心”相对应。在历史演变中,这个成语可能受到了儒家思想中“言必有中”的影响,强调言辞的精准和效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言辞的精准和有效性一直被重视。这个成语反映了中国人对于沟通技巧的追求,尤其是在公共演讲和辩论中。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教育和商业领域,用来形容有效的沟通和表达。
“切理厌心”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正面的,因为它强调了言辞的力量和效果。它让人联想到那些能够直击人心、引起共鸣的演讲或文章,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老师,他的授课风格切理厌心,每次都能准确地指出我们的问题,并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让我们受益匪浅。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切理厌心”:
言辞如剑,切理厌心,
直击灵魂,唤醒沉睡。
每一句,都是深思,
每一字,都是力量。
在视觉上,“切理厌心”可以联想
显附者,辞直义畅,切理厌心者也。
1.
【切】
摩擦;接触。
【引证】
《广雅》-切,摩也。 、 《史记·扁鹊仓公传》-不待切脉。 、 《淮南子·原道》-可切循把握。
【组词】
切齿、 切磨、 切摩、 切循
一定要。
【引证】
《老残游记》-诸位切不可乱动。
【组词】
切照、 切须、 切不可骄傲;切勿吸烟;切勿、 切戒、 切莫、 切须
2.
【理】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 《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 、 《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
3.
【厌】
(形声。从厂(hǎn),猒(yàn)声。厂,象山崖石穴形。《说文》:“厌,笮也。”意思是“压”。由“犬、肉、甘”三部分合起来,会意,表示“吃饱”、“满足”。本义:吃饱)。
饱,满足 同: 餍
【引证】
《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不厌。 、 宋·苏洵《六国论》-秦之欲无厌。 、 宋·苏轼《教战守》-求之者无厌。
【组词】
厌极、 厌饫、 厌塞、 厌伪、 厌恋、 厌副、 厌足
4.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