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40: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40:54
“伯公”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有两个含义:
在家族关系的语境中,“伯公”用于描述一种亲属关系,通常带有尊敬的意味。在**或民俗语境中,“伯公”则是一种对神明的尊称,反映了地方文化和信仰。
“伯公”一词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对长辈的尊称和对神明的敬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不同地区和文化中有了不同的演变和使用。
在**南方的一些地区,特别是广东和福建,“伯公”作为神明的尊称非常普遍,反映了这些地区深厚的民间信仰和地方文化。
对于许多人来说,“伯公”可能唤起对家族长辈的尊敬和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在**语境中,它可能带来一种安宁和保护的感觉。
在我的家乡,每年春节我们都会去伯公庙祭拜,这是一种传统*俗,也是社区凝聚力的体现。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伯公”: “在古老的村庄,伯公守护着每一寸土地, 他的目光穿越岁月,见证了无数的变迁。”
想象一座古老的庙宇,香烟缭绕,人们虔诚地祭拜,这种场景可以很好地与“伯公”这个词联系起来。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伯公”的词汇,但类似的尊称和神明概念在世界各地都有体现。
“伯公”这个词在中文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情感意义,无论是在家族关系还是在*信仰中,它都是一个充满尊敬和传统色彩的词汇。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能够更好地传达文化和情感的深度。
1.
【伯】
(形声。从人,白声。本义:排行第一的,老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伯,长也。 、 《诗·邶风 ·泉水》-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 《诗·周颂·载芟》-侯主侯伯,侯亚侯旅。 、 《仪礼·士冠礼》-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 、 《礼记·曲礼下》-五官之长曰伯。 、 《礼记·王制》-千里之外访方伯。 、 韩愈《过始兴江口感怀》-忆作儿童随伯氏,南来今只一身存。
【组词】
伯氏、 伯兄、 伯氏、 伯歌季舞、 伯姊
2.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