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43: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43:02
词汇“劝借”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劝”和“借”。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劝借”进行深入分析。
“劝借”字面意思是指劝说他人借出某物或借钱。基本含义是通过劝说促使他人出借物品或资金。
“劝”字源于古代汉语,意为劝说、劝导;“借”字意为借用、借出。两个字组合成“劝借”,表示通过劝说来实现借用或借出。
在**文化中,“劝借”可能涉及人际关系的维护,如在亲戚或朋友之间劝借财物时,往往需要考虑人情和面子问题。
“劝借”可能让人联想到求助、信任和责任感。在劝借过程中,双方的信任和责任感是至关重要的。
在个人生活中,可能会有向朋友或亲戚劝借资金或物品的经历,这种行为往往基于彼此的信任和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劝借”来表达对友情的赞美,如:“友情如水,劝借无碍,共渡难关。”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两个人在温馨的环境中交谈,其中一人正在劝说另一人借出某物。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温和的劝说声和理解的回应。
在不同文化中,劝借的行为和态度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一些西方文化中,借贷可能更加注重法律合同和条款,而在东方文化中,人情和关系可能更为重要。
“劝借”是一个涉及人际关系和信任的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应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劝借”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沟通。
1.
【劝】
(形声。从力,雚(guàn)声。简化字中“又”仅是一个符号。本义:勉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劝,勉也。 、 《周礼·丧祝》。司农注:“劝防引柩也。”-劝防之事。 、 《战国策·秦策》。注:“进也”。-则楚之应之也,必劝。 、 《左传·宣公四年》-子文无后,何以劝善? 、 《左传·成公二年》-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 、 《庄子·天地》-昔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 、 《史记·货殖列传》-各劝其业。 、 、 唐·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所以劝之。
【组词】
劝进、 劝蚕、 劝戒、 劝相、 劝掖、 劝督、 劝奖、 劝劳、 劝农、 劝慕、 劝惩
2.
【借】
(形声。从人,昔声。本义:借,借进,借出)。
借进。
【引证】
《说文》。朱骏声曰:“即藉字之转注。古只作藉。”-借,假也。 、 《广韵》-借,假借也。 、 《晋书·阮裕传》-借无不给。 、 宋·王安石《伤仲永》-借旁近与之。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允修借书。 、 、 、
【组词】
求借、 挪借、 借当、 借当头、 借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