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04: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04:41
词汇“劝力”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根据字面意思,“劝”通常指的是劝说、劝告,而“力”则指的是力量、能力。将这两个字组合起来,“劝力”可能指的是劝说的能力或力量。然而,由于这个词汇不常见,以下的分析将基于这种假设的含义进行。
“劝力”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劝说他人时的说服力或影响力。它涉及到如何有效地传达信息,使他人接受或改变观点。
在不同的语境中,“劝力”可能有所不同:
由于“劝力”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的词源和演变不太明确。它可能是由“劝”和“力”两个常用词汇组合而成的新词。
在强调沟通和说服技巧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劝力”可能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个人能力。
“劝力”可能让人联想到智慧、策略和影响力,它可能激发人们对有效沟通和说服技巧的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需要运用“劝力”来解决冲突、说服他人或达成共识。
在诗歌或故事中,“劝力”可以用来描述一个角色如何巧妙地说服他人,或者如何通过言语改变局势。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演讲者充满激情地演讲,听众被深深打动;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节奏感强、激励人心的歌曲,来象征“劝力”的力量。
在不同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劝力”的词汇,但每个文化都有描述说服能力和影响力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劝力”虽然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但它提醒我们说服技巧的重要性。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如何有效地传达信息和影响他人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劝力”,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1.
【劝】
(形声。从力,雚(guàn)声。简化字中“又”仅是一个符号。本义:勉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劝,勉也。 、 《周礼·丧祝》。司农注:“劝防引柩也。”-劝防之事。 、 《战国策·秦策》。注:“进也”。-则楚之应之也,必劝。 、 《左传·宣公四年》-子文无后,何以劝善? 、 《左传·成公二年》-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 、 《庄子·天地》-昔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 、 《史记·货殖列传》-各劝其业。 、 、 唐·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所以劝之。
【组词】
劝进、 劝蚕、 劝戒、 劝相、 劝掖、 劝督、 劝奖、 劝劳、 劝农、 劝慕、 劝惩
2.
【力】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力,筋也。像人筋之形。 、 《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其行之以货力。 、 《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力农数耘。 、 《诗·邶风》-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 《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组词】
四肢无力、 力人、 力尽神危、 力软筋麻、 力屈、 力尽、 力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