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23: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23:13
“大惊失色”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因为极度惊讶而脸色大变。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在遇到突如其来的惊吓或意外情况时,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惊恐反应。
在文学作品中,“大惊失色”常用于描绘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增强故事情节的紧张感和戏剧性。在口语交流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自己或他人在面对突发**时的反应。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表演艺术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人的情绪反应或表演技巧。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表达的惊恐程度和具体情境的不同。反义词则强调在同样情况下保持冷静和镇定的态度。
“大惊失色”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情绪表达的丰富性和细腻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惊恐反应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面部表情和颜色变化常被用来解读人的内心状态。因此,“大惊失色”这个成语在描述人物情感时具有很强的文化特色和社会背景意义。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紧张和好奇。它让我联想到电影中的悬疑场景,或是小说中的关键时刻,人物的惊恐反应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在朋友聚会上,突然有人提到一个我们都以为已经解决的问题,那一刻,几乎所有人都大惊失色,气氛一度非常紧张。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幕降临,寂静中一声尖叫,邻里大惊失色,月光下,疑云密布。”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人在黑暗中突然看到一个幽灵般的身影,他们的面孔因惊恐而扭曲。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尖叫声和急促的呼吸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urn pale with shock”或“be struck dumb with fear”,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类似的惊恐反应。
“大惊失色”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表现力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人的外在反应,也揭示了内在的心理状态。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量,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群臣皆惊愕失色,莫敢发言。
金方伯听见不是王慕维,又自称举人,不觉~。
1.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2.
【惊】
(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驚,马骇也。 、 《战国策·赵策一》-襄子至桥而马惊。
【组词】
惊嘶、 惊尘、 惊镳
3.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
4. 【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