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18: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18:42
死殉: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为了某种信念或目标而牺牲生命”。它通常指的是在极端情况下,个体为了坚持某种原则、忠诚或爱情而选择死亡。
“死殉”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死”指的是死亡,“殉”则有跟随、陪伴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用来描述那些为了更高目标或信仰而选择死亡的行为。
在许多文化中,“死殉”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行为,尤其是在强调忠诚和牺牲的文化中。例如,在日本武士道精神中,武士为了荣誉和忠诚可能会选择死殉。
这个词汇往往带有一种悲壮和崇高的情感。它让人联想到牺牲、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同时也可能引发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见,但在讨论历史**或文学作品时,它可以帮助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动机和行为。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死殉”来增强情感的表达:
在爱的祭坛前,他们选择了死殉, 星光下的誓言,永恒如夜空。
在不同文化中,“死殉”的概念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martyrdom”(殉道)通常与**信仰相关,而在东方文化中,“死殉”可能更多与忠诚和荣誉相关。
“死殉”是一个充满情感和象征意义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种极端的行为,也反映了人类对忠诚、信仰和牺牲的深刻理解。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丰富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1.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2.
【殉】
(形声。从歹(本作歺),旬声。歺(è),剔过肉剩下的骨头,常与“死亡”有关。本义:殉葬;以人从葬)。
同本义。
【引证】
《玉篇》-殉,用人送死也。 、 《左传》-王缢于芋尹申亥氏。申亥以其二女殉而葬之。 、 《礼记·檀弓下》-死者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与城为殉。
【组词】
殉死;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