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59: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59:42
词汇“犹犹”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有限的资料中提取信息。
“犹犹”通常不是一个独立的词汇,而是作为其他词汇的一部分出现,如“犹豫”。在“犹豫”中,“犹”表示迟疑不决,“犹犹”则可能被理解为更加强调这种迟疑的状态。
由于“犹犹”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形容人物的内心活动,表达一种深度的犹豫或迟疑。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会被使用。
由于“犹犹”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很难找到具体的例句。如果强行使用,可能会是这样的句子:
同义词:犹豫、迟疑、踌躇 反义词:果断、决断、坚决
“犹”字在古代汉语中就有迟疑的意思,如《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迟疑也”。随着语言的发展,“犹豫”成为一个常用词汇,而“犹犹”则逐渐淡出常用语汇。
在**传统文化中,犹豫不决往往被视为一种负面品质,特别是在需要迅速做出决策的场合。因此,“犹豫”及其变体“犹犹”在文化上可能带有一定的负面含义。
对于我个人而言,“犹犹”这个词可能会让我联想到一个人在重要决策面前的焦虑和不安,它传递出一种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在日常生活中,我很少遇到需要使用“犹犹”这个词的情况,因为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在表达犹豫或迟疑时,我更倾向于使用“犹豫”或“迟疑”。
在诗歌中,可以尝试这样使用: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个人在夜晚的十字路口徘徊,灯光下的影子拉长,显得孤独而犹豫。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夜晚的寂静中,心跳的声音,显得格外清晰。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犹犹”的词汇,但表达犹豫或迟疑的概念是普遍存在的。
“犹犹”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它的使用范围非常有限。在学*语言时,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语言的丰富性和历史演变。然而,在日常交流中,我们更倾向于使用更为常见和明确的词汇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1.
【犹】
(形声。从犬,酋(尤)声。本义:一种猿类动物)。
兽名。猴属,也叫“犹猢”,形如麂。
【引证】
《说文》。字亦作猷。-猶,愑属。 、 《尔雅》-犹如麂,善登木。 、 《释文》引《尸子》-犹,五尺大犬也。 、 《颜氏家训·书证》-犹,兽名也。 、 《史记·吕后纪》。索隐:“犹,猿类也。夘鼻长尾 ,性多疑。”-犹与未决。 、 《水经注》-山多犹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崖树,一腾百步,或三百丈,顺往倒返,乘空若飞。
2.
【犹】
(形声。从犬,酋(尤)声。本义:一种猿类动物)。
兽名。猴属,也叫“犹猢”,形如麂。
【引证】
《说文》。字亦作猷。-猶,愑属。 、 《尔雅》-犹如麂,善登木。 、 《释文》引《尸子》-犹,五尺大犬也。 、 《颜氏家训·书证》-犹,兽名也。 、 《史记·吕后纪》。索隐:“犹,猿类也。夘鼻长尾 ,性多疑。”-犹与未决。 、 《水经注》-山多犹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崖树,一腾百步,或三百丈,顺往倒返,乘空若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