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2 22:08: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2 22:08:18
“染指于鼎”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把手伸进鼎里,比喻参与或干预某件事情,尤其是指参与不该参与的事务。这个成语通常带有贬义,暗示行为不当或越权。
在文学作品中,“染指于鼎”常用来批评那些不自量力或越俎代庖的人。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政治、法律或商业中,它可以用来描述那些试图干预或控制超出其职责范围的事务的行为。
同义词:越俎代庖、插手、干预、干涉 反义词:袖手旁观、置身事外、不闻不问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细微差别上有所不同,例如“越俎代庖”强调的是代替别人做事,而“染指于鼎”则强调的是参与或干预不该参与的事务。
“染指于鼎”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原文是“染指于鼎,食者自外”,用来形容晋国大夫荀息不请自来,参与宴会并食用食物,比喻越权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固定,用来泛指任何不当的干预行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鼎是权力的象征,因此“染指于鼎”特别强调了对权力的不当干预。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用来批评那些试图干预或控制超出其职责范围的事务的行为。
这个成语给我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因为它通常与不恰当的行为相关联。联想上,它让我想到那些试图控制或干预他们没有资格或不应该干预的事情的人。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事试图染指于鼎,干预不属于他的项目,这种行为最终导致了团队的不和谐和项目的延误。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他染指于鼎,梦想掌控一切,却不知,权力之鼎,非轻易可触。”
视觉上,我可以想象一个巨大的鼎,周围是试图伸手进去的人,他们的手被火焰包围,象征着他们的行为带来的危险和后果。听觉上,可能是鼎中食物沸腾的声音,伴随着人们的警告和劝阻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eddle in affairs that are not one's own”,虽然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这个表达传达了相似的意思,即干预不属于自己
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
1.
【染】
(形声。从水,杂声。一说从木、从水、从九。会意。古染料多来源于植物,故从木;染料须加工成液体,故从水;染须反复进行,故从九。本义:使布帛等物着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染,以缯为色也。 、 《周礼·序官》。注:“兰ň象斗之属,掌染草,掌以春秋敛染草之物。”-掌染草。
【组词】
染博士、 染服、 染户、 染茜、 染采、 染事、 染网、 一股暖流染红了她的两颊;染指甲;染头发
2.
【指】
手指。手掌的五个终端部分之一。
【引证】
《说文》-指,手指也。 、 《庄子·骈拇》-骈拇枝指。 、 《荀子·儒效》-是犹伛身而好升高也,指其顶者愈众。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指如削葱根。 、 唐·白居易《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以指叩门。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组词】
指下、 伸手不见五指;屈指可数;指甲,指爪、 指尺、 指掌、 指语
足指也叫做指。
【引证】
《史记·高祖本纪》-乃扪足曰:“虏中吾指。”
3.
【于】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往;去。
【引证】
《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书·大诰》-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4.
【鼎】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同本义 。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
【引证】
《说文》-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组词】
鼎峙、 鼎铉、 鼎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