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1:45: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1:45:28
“犹解倒悬”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就像解开倒挂着的人”,比喻解救危难中的人或事物。这个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下》:“犹解倒悬也。”形容解救困苦人民,使其脱离苦难。
在文学作品中,“犹解倒悬”常用来形容英雄人物或仁政措施,能够解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用,但在讨论社会问题或历史**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社会学等,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政策的效果或领导者的作用。
同义词:救苦救难、解困扶危、救民水火 反义词:雪上加霜、火上浇油、落井下石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境和强调点不同,但都指向解救危难。反义词则强调加重困境或灾难。
“犹解倒悬”源自《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在汉语中保留了其原始意义,但在现代使用中,可能更多地出现在正式或文学性的文本中。
在**传统文化中,解救百姓于苦难被视为仁政和英雄行为的重要标志。这个成语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于仁爱和救世的重视。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英雄主义和仁慈。它激发人们对正义和帮助他人的渴望。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用于描述那些在危机时刻伸出援手的人或组织,如慈善机构、救援队伍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犹解倒悬之手,抚平世间疮痍。”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救援人员在灾难现场救助受困者的画面。听觉上,可能是救援行动中的呼喊声和机械声。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aving the day”或“rescuing the situation”,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表达了类似的解救危难的概念。
“犹解倒悬”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历史深度的成语,它不仅在语言表达上具有美感,而且在文化和道德层面上具有重要意义。在学*汉语和理解**文化时,这个成语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1.
【犹】
(形声。从犬,酋(尤)声。本义:一种猿类动物)。
兽名。猴属,也叫“犹猢”,形如麂。
【引证】
《说文》。字亦作猷。-猶,愑属。 、 《尔雅》-犹如麂,善登木。 、 《释文》引《尸子》-犹,五尺大犬也。 、 《颜氏家训·书证》-犹,兽名也。 、 《史记·吕后纪》。索隐:“犹,猿类也。夘鼻长尾 ,性多疑。”-犹与未决。 、 《水经注》-山多犹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崖树,一腾百步,或三百丈,顺往倒返,乘空若飞。
2.
【解】
兽名。
【引证】
《太玄·难》。注:“獬豸者,直兽也。”-角解豸终。
【组词】
解豸
官署,官吏办事的地方。
【引证】
《韩非子》-事私门而完解舍。
【组词】
解舍
3.
【倒】
上下、前后颠倒。
【引证】
《礼记·曲礼》-倒筴侧龟于君前。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倒影江中。
【组词】
倒序、 倒用印、 倒错、 倒景、 倒三不着两
向相反方向移动。
【引证】
李贺《秦王饮酒》-酒酣渴月使倒行。
【组词】
倒车;倒回、 倒兵、 倒仰、 倒跟脚
4.
【悬】
(形声。从心,县声。本作“县”,象断首倒挂,后加“系”。假借为行政区域的“县”后,另加“心”字表示悬挂。本义:吊挂)。
同本义。
【引证】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悬者植梯接之。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以叵幅悬之。 、 清·张廷玉《明史》-倒悬之。
【组词】
悬丝诊脉、 悬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