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9:51: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9:51:43
朔望月:朔望月是指从新月(朔)到下一个新月的时间间隔,大约为29.53天。在天文学中,这是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也是月相变化的一个完整周期。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朔望月常被用来象征时间的流逝或周期的循环,如“岁月的轮转如同朔望月的更迭,无声无息却恒久不息。”
口语:在日常对话中,朔望月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可以用来解释月相变化,如“这个月的月亮从新月到满月,正好是一个朔望月。”
专业领域:在天文学和历法学中,朔望月是一个基础概念,用于计算农历和月相观测。
同义词:月相周期
反义词:无直接反义词,但可以与“太阳日”(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进行对比。
词源:朔望月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朔”指新月,“望”指满月,合起来表示月相变化的周期。
演变:随着天文学的发展,朔望月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逐渐精确,但其基本概念保持不变。
在许多文化中,月相变化与农业、节日和仪式有关。例如,的农历就是基于朔望月来制定的,许多传统节日如中秋节也是根据月相来确定的。
朔望月给人以时间的循环和自然的韵律感,常引发人们对生命周期、自然规律的思考和感慨。
在日常生活中,了解朔望月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月相变化,对于天文爱好者和摄影师来说,掌握朔望月的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观测和拍摄活动。
诗歌: “朔望月,月相轮回, 光影交错,夜空绘卷。 岁月的指针,悄然转动, 在星辰的见证下,永恒不变。”
视觉:朔望月可以联想到夜空中月亮的不同形态,从新月的细弯到满月的圆满。
听觉:可以想象一首以月相变化为主题的音乐作品,随着月亮的盈亏,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也随之变化。
在不同文化中,月相变化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和应用。例如,在西方文化中,满月常与神秘和魔法联系在一起,而在东方文化中,月相变化与农业和节日紧密相关。
朔望月作为一个天文学术语,不仅帮助我们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朔望月的概念可以丰富我们对时间和自然规律的认识,增强语言的精确性和表现力。
1.
【朔】
(会意。从月,从屰,屰(nì)亦声。本义:农历每月初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凡月与日同经度不同纬度则为合朔,同经度又同纬度即为日蚀。计173日有奇。-朔,月一日始苏也。 、 《释名》-朔,月初之名也。 、 《白虎通·四时篇》-月言朔。 、 《仪礼·士丧礼》。注:“朔月,月朔也。”-朔月奠。 、 《诗·小雅·十月之交》-朔月辛卯。 、 清·邵长蘅《阎典史传》-初,薙发令下,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县明太祖御容明伦堂,率众拜且苦。
【组词】
朔参官、 朔望之礼、 朔望之辰、 朔晦、 朔法、 朔数、 朔食、 朔旦
2.
【望】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臣”象眼睛,下面是“壬”(tǐng)。象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远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此字疑当训远视也。-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 、 《玉篇》-望,远视也。 、 《礼记·内则》。注:“望视,远视也。”-豕望视而交睫腥。 、 《庄子·胠箧》-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 、 《庄子·天运》-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 、 《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韩非子·喻老》-扁鹊望桓侯。 、 唐·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 、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风烟望五津。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潭西南而望。
【组词】
望台、 望楼、 望阙、 望乞、 望国、 望睹、 望乡、 望祭、 望拜、 望祀、 望眼
3.
【月】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半月形。“月”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月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月,太阴之精也。象上下弦阙形。 、 《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 《仪礼·觐礼》-礼月与四渎于北门外。 、 《淮南子·天文》-月虚而鱼脑减。 、 《诗·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组词】
月满则亏,水满则盈、 月上半阑残、 月老冰人、 “月”字流觞、 月日、 月晕、 月影、 月满、 月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