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25: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25:27
愤懑不平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愤懑”和“不平”两个词组成。其中,“愤懑”表示心中充满愤怒和不满,“不平”则指不公平或不公正的事情。结合起来,这个成语形容内心充满了对不公正或不公平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愤怒。
文学语境:在文学作品中,“愤懑不平”常用来描述主人公对社会不公或个人遭遇的强烈反应,如在鲁迅的小说中,常用来表现主人公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口语语境:在日常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愤懑不平”来形容自己或他人对某件事情的不满情绪,例如:“他对公司的不公平待遇感到愤懑不平。”
专业领域:在法律或社会学领域,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对不公正判决或社会现象的批评。
同义词:
反义词:
“愤懑不平”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其中“愤懑”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中就有“愤懑”一词的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描述对不公正现象的强烈反应。
在**传统文化中,“愤懑不平”常常与对社会不公的批判联系在一起。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也常被用来表达对不公平待遇的抗议,反映了社会正义和公平的价值追求。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强烈的负面情绪,让人联想到愤怒、不满和抗议。在使用这个词汇时,往往会激发听者对不公正现象的关注和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或看到不公正的现象,我可能会用“愤懑不平”来形容自己的情绪状态,或者用来评论社会**。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愤懑不平心,如烈火燃烧,照亮黑暗,呼唤公正。”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抗议的场景,人们举着标语,表情愤怒。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抗议的呼声和激昂的音乐。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ndignant”或“outraged”,都表达了类似的强烈不满情绪。
“愤懑不平”这个词汇在表达对不公正现象的强烈不满时非常有用,它不仅传达了情绪,也激发了对社会正义的思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社会观点。
其未解散者亦多愤懑不平,皆谓欲解散则全体解散,欲留则全体留用。
孙中山《伦敦被难记》:“其未解散者亦多~,皆谓欲解散则全体解散,欲留则全体留用。”
1.
【愤】
(形声。从心,贲(bēn)声。从“心”,表示与心情等有关。本义:郁结于心;憋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愤,懑也。 、 《楚辞·九章·惜诵》-发愤以杼情。 、 《后汉书·王符传》-志意蕴愤。
【组词】
愤切、 愤悁、 愤薄、 愤厥
2.
【懑】
(会意。从心,从满。满心烦闷。本义:烦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懑,烦也。 、 《广韵》-懑,烦闷。 、 《三国志·华陀传》-广陵太守陈登得病,胸中烦懑。 、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故济北王阿母自言足热而懑。 、 清·张廷玉《明史》-烦懑不乐。
【组词】
懑愤金怀、 懑闷、 懑烦、 懑懑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平】
(指事。小篆字形, 从于, 从八。“于”是气受阻碍而能越过的意思, “八”是分的意思, 气越过而能分散, 语气自然平和舒顺。本义: 语气平和舒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平,语平舒也。 、 《诗·小雅·伐木》-终和且平。 、 《素问·调经论》-神气乃平。
【组词】
平典、 平度、 平气、 平远、 平愉、 平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