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36: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36:02
词汇“愤风惊浪”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意义,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富有表现力的短语。
“愤风惊浪”字面意思是指愤怒的风和惊涛骇浪。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环境或局势非常恶劣,充满了动荡和不安。它强调了一种极端的、不可控的自然力量或社会状态。
“愤风惊浪”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显然是从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中引申出来的,用以比喻社会或个人的极端状态。
在中国文化中,自然现象常常被用来比喻社会和政治状态。因此,“愤风惊浪”这样的成语在描述社会动荡时非常有效。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强烈的动荡感和不安全感,让人联想到风暴、海难等极端自然现象,从而在情感上产生一种紧张和恐惧的反应。
在个人生活中,如果遇到极大的困难或挑战,可以用“愤风惊浪”来形容那种感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这愤风惊浪的夜里,我的心如同孤舟,漂泊在无边的黑暗中。”
结合图片或视频,可以展示风暴中的海洋,巨浪翻滚,风声呼啸,以此来强化“愤风惊浪”的视觉和听觉效果。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tormy seas”或“tempest”,它们也用来形容困难和动荡的情况。
“愤风惊浪”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成语,它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极端状态,也广泛应用于描述社会和个人的困难时期。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深度。
[武帝]便投劾星弛,不复寝食,倍道就路,愤风惊浪,不暂停止。
1.
【愤】
(形声。从心,贲(bēn)声。从“心”,表示与心情等有关。本义:郁结于心;憋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愤,懑也。 、 《楚辞·九章·惜诵》-发愤以杼情。 、 《后汉书·王符传》-志意蕴愤。
【组词】
愤切、 愤悁、 愤薄、 愤厥
2.
【风】
比喻感化。
【引证】
《史记·平准书》-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
【组词】
风民
3.
【惊】
(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驚,马骇也。 、 《战国策·赵策一》-襄子至桥而马惊。
【组词】
惊嘶、 惊尘、 惊镳
4.
【浪】
波浪,水因风吹、石激而形成的涌动。
【引证】
《世说新语·雅量》-风起浪涌。 、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左思《魏都赋》-温泉毖涌而自浪。
【组词】
风浪、 激浪、 浪波、 浪淘淘
放荡;放纵。
【引证】
《诗·邶风·终风》-谑浪笑敖。
【组词】
浪弟子、 浪事、 浪荡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