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37: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37:59
“攘权夺利”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通过各种手段争夺权力和利益。这个词汇通常带有贬义,指的是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或集团的权力和利益,往往忽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
在文学作品中,“攘权夺利”常用来描绘那些野心勃勃、不择手段的政治人物或团体。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批评那些自私自利、不顾他人感受的行为。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商业管理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权力斗争和利益冲突的现象。
同义词:争权夺利、争名夺利、争权夺势 反义词:谦让、无私、奉献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重点不同,例如“争权夺利”更侧重于争夺的过程,而“攘权夺利”则更强调手段的不正当性。
“攘权夺利”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于权力和利益争夺的负面评价。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和语境也在不断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攘权夺利”则被视为小人行径。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常被用来批评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的行为。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它让我联想到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行为。这种联想可能会影响我对某些人或行为的评价。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目睹过一些同事为了攘权夺利而采取不正当手段,这让我对职场中的权力斗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权力的迷宫里,他们攘权夺利,忘记了初心的光芒。”
结合图片,我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政治斗争的画面,其中人物表情狡诈,背景阴暗。在听觉上,这个词汇可能让我联想到紧张的背景音乐,增强其负面情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ower struggle”或“greed for power and profit”,但这些表达没有“攘权夺利”那种强烈的贬义色彩。
通过对“攘权夺利”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这个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其背后的文化含义。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意这个词汇的使用,以准确传达我的观点和情感。
坐是抢攘月余,势成坐困,老师匮财,攘权夺利,凡种种不良之现象,皆缘是以生。
1.
【攘】
(形声。从手,襄(xiāng)声。本义:推让,退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谓推手使前拱揖之容也,字亦作儴。-攘,推也。 、 《礼记·曲礼上》-左右攘辟。 、 《史记·太史公自序》-小子何敢攘焉。 、 《汉书·司马相如传》。注:“却退也。”-随流而攘。 、 《汉书·礼乐志》-盛揖攘之容。 、 《汉书·艺文志》-合于尧之克攘。
2.
【权】
(形声。从木,雚(guàn)声。本义:黄花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权,黄华木也。从木,雚声。 、 《尔雅·释木》。又如:权舆(草木萌发的状态)-权,黄英。 、 《诗·秦风·权舆》-于嗟乎,不承权舆。 、 《大戴礼记·诰志》-于时冰泮发蛰,百草权舆。
3.
【夺】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象振翅欲飞的鸟,下面是手(又、寸),其意思是:这只振翅欲飞的鸟,眼看着就要从手中失脱掉。本义:丧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夺,手持隹失之也。 、 《礼记·仲尼燕居》。注:“犹乱也。”-给夺慈仁。 、 《素问·通评虚实论》-精气夺则虚。 、 《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荀子·富国》-勿夺农时。
【组词】
夺宗、 夺气、 夺魄、 夺胆、 夺彩
4.
【利】
(会意。从刀,从禾。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本义:刀剑锋利,刀口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利铦也。 、 《易·系辞》-其利断金。 、 《老子》-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荀子·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孟子·公孙丑下》-兵革非不坚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