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38: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38:01
“与世靡争”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不与世界上的事物争斗或争执。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或事物处于一种超然、不争不抢的状态,不参与世俗的纷争,保持一种平和、淡泊的生活态度。
在文学作品中,“与世靡争”常用来形容主人公的高洁品格或隐士的生活态度,如“他过着与世靡争的生活,隐居山林,不问世事。”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性格温和,不喜欢与人争执,如“她是个与世靡争的人,从不与人发生冲突。”在专业领域,如哲学或心理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探讨人的内心平和与外在环境的关系。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表达的侧重点不同,“淡泊名利”强调对名利的淡漠,“超然物外”强调超越世俗的境界,“不争不抢”则强调行为上的不主动争夺。反义词则完全相反,强调积极主动的竞争和争夺。
“与世靡争”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的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家的无为而治和儒家的中庸之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形容那些追求内心平和、不与世俗纷争的人。
在**传统文化中,“与世靡争”常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格,特别是在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中。这种态度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能够带来内心的平和与社会的和谐。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平和与宁静,联想到了山水画中的隐士,或是古代诗词中描述的田园生活。它影响我的思维和表达,让我在面对纷扰时,更加倾向于寻求内心的平和。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老师,他总是保持着与世靡争的态度,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日常生活中,他都不与人争执,专注于自己的教学和研究,这种态度深深影响了我。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山间清风拂面来,与世靡争心自宽。”在故事中,我可以描述一个主人公在经历了世俗的纷争后,最终选择了与世靡争的生活方式,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视觉上,我联想到一幅山水画,画中有一位隐士坐在山间,周围是宁静的湖泊和翠绿的山峦。听觉上,我联想到轻柔的古琴音乐,伴随着自然的鸟鸣和水流声。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live and let live”(自己活也让别人活),虽然不完全等同,但也表达了一种不干涉他人、保持个人平和的态度。
“与世靡争”这个词汇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让我在面对生活中的纷争时,有了更多的思考和选择。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更加理解了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和。
邈哉许公,执真履贞,辞尧天下,抱朴隐形,川停岳峙,澹泊无营,栖迟高山,与世靡争。
1. 【与】
2.
【世】
(指事。金文字形。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止”上加三个圆点,表三十年;止,到此为止。本义:三十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世,三十年为一世。 、 《论语·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3.
【靡】
(形声。从非,麻声(mǐ)。本义:无;没有)。
同本义 。
【引证】
《尔雅》-靡,无也。 、 《诗·小雅·采薇》-靡室靡家。 、 《诗·邶风·泉水》-靡日不思。 、 《战国策·秦策》-靡不有初。 、 《聊斋志异·促织》-靡计不施。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靡不毕现。
【组词】
靡有孑遗
4.
【争】
“诤”的本字。强谏;规劝。
【引证】
《墨子·公输》-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 、 《荀子·臣道》-伊尹、箕子可谓谏矣,比干、子胥可谓争矣。 、 《荀子·子道》-父有争子,不行无理。士有争友,不为不义。
【组词】
争子、 争友、 争臣、 争引、 争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