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1 02:06: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1 02:06:25
“不失黍絫”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不丢失一粒黍米”,比喻做事非常细致、精确,不出现任何差错。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对细节的极致关注和精确处理。
在文学作品中,“不失黍絫”常用来形容人物的精细工作态度或对细节的严格要求。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制造业、科研等,它可能被用来强调精确度和细致性。
“不失黍絫”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不失黍絫,不遗毫发。”原意是指不丢失一粒黍米,不遗漏一根毫毛,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做事精细、不出现差错的意思。
在**传统文化中,精细和细致被视为一种美德,尤其是在手工艺和学术研究领域。因此,“不失黍絫”这个成语在这些领域中被广泛使用,体现了对高质量工作的追求。
这个成语给人以严谨、细致的印象,让人联想到那些对工作认真负责、追求完美的人。它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鼓励人们在工作中追求卓越。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位老工匠的工作室里看到他用“不失黍絫”的态度制作每一件工艺品,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工匠手中锤,敲打不失黍絫,岁月雕琢,成就不朽传奇。”
想象一位工匠在安静的工作室里,专注地打磨着每一件作品,这种场景给人以宁静和专注的视觉联想。听觉上,可能是锤子敲打金属的清脆声音,每一下都精准而有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eticulous to a fault”或“with meticulous precision”,都强调了极高的精确度和细致性。
“不失黍絫”这个成语强调了在任何工作中对细节的极致关注和精确处理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种工作态度,也是一种生活哲学,提醒我们在任何领域都要追求卓越和完美。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提升语言的精确性和深度。
十黍为絫,十絫为一铢。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
3.
【黍】
(形声。从禾,雨省声。本义:植物名。亦称“稷”、“糜子”)。
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 。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糕等。
【引证】
《说文》。按,今北方谓之黄米。-黍,禾属而黏者也。 、 《礼记·月令》。注:“黍火谷。”-天子乃以雏尝黍。 、 《礼记·曲礼》-黍白芗合。 、 《诗·魏风·硕鼠》-无食我黍。 、 《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组词】
黍离、 黍酒、 黍醅、 黍月霍、 黍谷生春
4. 【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