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0:11: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0:11:14
“拔诸水火,登于衽席”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将人从水深火热(极度困境)中拯救出来,使他们能够安然无恙地坐在舒适的床上(比喻得到安宁和幸福)。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将人从极其困难或危险的境地中解救出来,使他们获得安全和幸福。
这个成语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形容英雄或领导者拯救百姓于危难之中,如历史小说或政治演讲中。在口语中,它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帮助他人摆脱困境,或者在更抽象的层面上,指代社会或政治变革带来的积极影响。
这个成语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献,特别是那些描述历史和英雄事迹的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保持相对稳定,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其具体应用可能有所变化。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政理念,即领导者或英雄应该关心民众的福祉,将他们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赞扬那些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的人。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希望和救赎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英雄主义、无私奉献和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那些在困难时刻给予帮助和支持的人,如朋友、家人或社会组织。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那风雨如晦的夜晚,你如星辰般降临,拔诸水火,登于衽席,点亮了我生命的灯。”
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个人从汹涌的河流或熊熊的火焰中被救出,安然无恙地坐在温暖的床上。听觉上,可能联想到救援时的呼喊声或获救后的欢呼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包括“从地狱到天堂”或“从绝望到希望”,虽然具体词汇不同,但表达的情感和意义相似。
“拔诸水火,登于衽席”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也是一个文化符号,它传递了人类对安全和幸福的渴望,以及对那些在困难时刻伸出援手的人的感激和尊敬。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文化内涵。
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
1.
【拔】
(形声。从手,犮(bó)声。本义:拔起,拔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拔,擢也。 、 《苍颉篇》-拔,引也。 、 《易·乾》。郑注:“移也。”-确乎其不可拔。 、 《封氏见闻录》-拔河。 、 《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 《史记·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
2.
【诸】
(形声。从言,者声。本义:辩,问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者亦意辩词也。-诸,辩也。 、 《尔雅》-诸诸便便,辩也。 、 《敦煌变文集·燕子赋》-穷研细诸问,岂得信虚辞!
【组词】
诸问
众;各。
【引证】
《史记·陈涉世家》-诸郡县苦秦吏。 、 《三国志·诸葛亮传》-西和诸戎。 、 《资治通鉴·唐纪》-诸道桥梁。
3.
【水】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称,或表示水的流动,或水的性质状态。本义:以雨的形式从云端降下的液体,无色无味且透明,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分子式为 H2O,是一切生物体的主要成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水,准也。 、 《释名》-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 、 《淮南子·天文》-积阴之寒气为水。 、 《书·洪范》-五行一曰水。 、 《左传·桓公元年》-凡平原出水为大水。 、 《礼记·曲礼》-水曰清滌。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组词】
水铫、 水头儿、 水湿、 水蛊病、 水中丞、 水落归槽、 水喷桃花、 水镜先生、 水陆杂陈、 水廓、 水涡、 水馆
4.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
5.
【登】
(象形。本义:上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登,上车也。 、 《尔雅》-登,陞也。 、 《礼记·玉藻》-登车则有光矣。 、 《左传·庄公十年》-登轼而望之。
6.
【于】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往;去。
【引证】
《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书·大诰》-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7.
【衽】
(形声。从衣,壬声(rén)。本义:衣襟)。
同本义。
【引证】
《仪礼·丧服记》-衽二尺有五寸。 、 《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再拜稽首以衽受。 、 《汉书·张良传》-楚必敛衽而朝。
【组词】
衽左、 衽服、 衽发
8.
【席】
(“蓆”的古字。会意。从巾,庶省声。天子诸侯的席有刺绣镶边,故从巾。席用来待广大宾客,故从“庶”省。本义:供坐卧铺垫的用具。后又曾写作“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即筵也。方幅如巾,故从巾。-席,藉也。礼天子诸侯席有黼绣纯饰。 、 《周礼·司几筵》。疏:“初在地者一重,谓之筵。重在上者,即谓之席。”-设莞筵纷纯,加缫,席画纯。 、 《礼记·祭统》注-设之曰筵,坐之曰席。 、 《诗·邶风·柏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结发同枕席。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觉时之枕席。 、 清·方苞《狱中杂记》-席地而卧。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席地倚墙。
【组词】
席包、 席具、 席户、 席号、 席荐
座位;席位。
【引证】
《孔子家语》-席而无上下,则乱于席次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变色离席。(大惊失色离开座位)。
【组词】
席舍、 席尊、 上席;下席;硬席;专席;来宾席;被告席
1. 【衽席】 上席;下席;硬席;专席;来宾席;被告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