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30: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30:29
词汇“不合节”字面意思是指不符合节令、时节或节奏。基本含义是指某事物或行为与当前的时间、环境或规则不协调或不匹配。
“不合节”一词源自汉语,其中“不合”意为不合适或不匹配,“节”可以指节令、节奏或规则。在古代汉语中,“节”已有节令和节奏的含义,因此“不合节”自然延伸至现代汉语中的多种含义。
在*文化中,“不合节”常与礼仪和传统俗相关,强调行为应与社会规范和时间节令相符。在现代社会,这一概念也扩展到个人行为与社会环境的适应性上。
“不合节”往往给人带来不适或尴尬的感觉,因为它暗示了某种程度的不和谐或错误。在联想上,可能会想到一些突兀或不恰当的场景。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在正式会议上有人不合节地开玩笑,导致气氛一度尴尬。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不合节地吹过冬日的枯枝,带来了意外的温暖和希望。”
视觉上,“不合节”可能让人联想到一幅画面中,鲜艳的颜色突兀地出现在一片灰暗的背景中。听觉上,可能是音乐中突然出现的刺耳音符,打破了和谐的旋律。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out of place”或“incongruous”,它们在含义上与“不合节”相似,但具体用法和文化内涵可能有所不同。
“不合节”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物理上的不协调,也反映了社会和文化中的适应性问题。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恰当使用这一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情境。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合】
(会意。从亼(jí),三面合闭,从口。本义:闭合,合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合,合口也。 、 《庄子·秋水》-公孙龙口呿而不合。
3.
【节】
(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引证】
《说文》-節,竹约也。 、 左思《吴都赋》-苞笋抽节。 、 《晋书·杜预传》-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 《易·说卦》-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组词】
节根、 节旄、 节粉、 节槎、 节次
1. 【不合】 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