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19: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19:45
“不同戴天”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不共戴天”,指的是两个人或两个团体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深仇大恨,如同不能共存于同一片天空之下。这个成语强调了仇恨的极端性和不可化解性。
在文学作品中,“不同戴天”常用来形容敌对双方的关系,如历史小说中描述两个家族之间的世仇。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夸张地描述某人对他人的极度厌恶或仇恨。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国际关系,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描述国家或组织之间的严重冲突。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程度和具体情境的不同。反义词则完全表达了相反的情感和关系状态。
“不同戴天”源自古代汉语,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家族和血缘关系非常重要,因此家族间的仇恨往往被视为极其严重。这个成语反映了这种文化背景下对仇恨的极端看法。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强烈的负面情绪,如愤怒、厌恶和恐惧。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血腥冲突和悲剧。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形容与某人或某团体之间的极端对立,如商业竞争中的敌对公司。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如同夜与日的不同戴天,我们的爱与恨也如此分明。”
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分裂的土地、战争的硝烟。听觉上,可能让人想起战场上的呐喊和哀嚎。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worn enemies”或“irreconcilable foes”,都表达了不可调和的敌对关系。
“不同戴天”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强有力的表达方式,用来描述极端的敌对关系。它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都有应用,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仇恨的深刻理解。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深度。
《礼》,父母之仇,不同戴天。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同】 ——见“胡同”hútòng。
3.
【戴】
(形声。本义:增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引申之凡加于上皆曰戴。”-分物得增益曰戴。
4.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