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19:20: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19:20:06
“势不两存”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两种力量或状态不能同时存在。基本含义是指两种对立的、不可调和的力量或情况,必然有一方要被消灭或取代,不能共存。
在文学中,“势不两存”常用于描述激烈的冲突或对抗,如战争、政治斗争等。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日常生活中不可调和的矛盾。在专业领域,如法律、军事、政治学等,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分析和解释复杂的对立关系。
同义词“水火不容”和“势不两立”都强调了不可调和的对立,但“水火不容”更侧重于形容极端的对立,而“势不两立”则更强调力量的对抗。反义词“和平共处”和“相安无事”则表达了和谐共存的状态。
“势不两存”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其形成和演变与**的历史和文化紧密相关。在古代战争和政治斗争中,这个成语被广泛使用,用以描述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到日常生活和其他领域。
在文化中,“势不两存”反映了人对矛盾和冲突的认识。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分析和解释社会矛盾、政治斗争等问题,体现了**人对和谐与冲突的深刻理解。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紧张和冲突感。它让人联想到激烈的对抗和不可调和的矛盾,影响着人们对复杂情况的思考和表达。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团队合作中的矛盾,当时双方的意见势不两存,最终通过妥协和沟通找到了解决方案。
在诗歌中,可以将“势不两存”融入到描述自然界对立力量的诗句中,如:“山与海,势不两存,一者巍峨,一者浩渺。”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两股强大的力量在对抗,如两股海浪的碰撞。结合音乐,可以联想到激昂的交响乐,表达出冲突和对抗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either-or situation”或“zero-sum game”,都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即两种选择或状态不能共存,必须做出选择。
“势不两存”这个成语在描述对立和冲突时非常有用,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复杂的情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对于提升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准确性非常重要。
故资必不胜而势不两存,法术之士焉得不危?
得报恳恻,知与休久结嫌隙,~。
1.
【势】
(形声。从力,埶(yì)声。本义:权力;权势)。
同本义。
【引证】
《史记·货殖列传序》-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 、 《明史·海瑞传》-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组词】
势家、 失势、 权势、 势子、 势利、 势任、 势利场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两】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同本义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引证】
《说文》-两,二十四铢为一两。 、 《汉书·律历志上》-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
4.
【存】
(形声。本义:生存;存在)。
同本义。
【引证】
《尔雅》。注:“存即在。”-存,存在也。 、 《公羊传·隐公三年》-有天子存。 、 《孟子·告子上》-虽存乎人者。 、 《孟子·离娄下》-以其存心也。 、 《吕氏春秋·应同》-召寇则无以存矣。 、 《列子·汤问》-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柳宗元《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
【组词】
存济、 存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