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16: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16:58
悭吝(qiān lìn)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过分节俭,以至于到了吝啬的程度。它描述的是一个人在金钱或物质上的极度节省,不愿意花费,甚至对自己或他人都显得过于吝啬。
在文学作品中,悭吝常常被用来描绘那些贪婪或自私的角色,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对待金钱的态度过于谨慎,不愿意分享或花费。在专业领域,如经济学或心理学,悭吝可能被用来描述一种消费行为模式。
同义词:吝啬、小气、抠门 反义词:慷慨、大方、豪爽
这些同义词在描述过分节俭的行为时有所不同,例如“吝啬”更偏向于形容对金钱的过分珍惜,而“小气”则可能包含更多对人际关系中的自私行为的描述。
“悭吝”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悭”字有节省、节俭的意思,而“吝”字则指不愿意给予或分享。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描述过分节俭的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节俭被视为一种美德,但过度的节俭,即悭吝,则被视为负面品质。在现代社会,随着消费主义的兴起,悭吝有时被看作是与时代脱节的行为。
提到悭吝,人们可能会联想到那些过分计较、不愿意分享的人,这种形象往往带有负面的情感色彩,如厌恶或不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悭吝的人,他们的行为可能会影响到周围人的情绪和关系。例如,一个悭吝的同事可能会因为不愿意分享资源而导致团队合作出现问题。
在诗歌中,悭吝可以被用来形容那些连爱情都不愿意付出的心,如:“他的心如同铁石,悭吝得连一丝温暖都不愿施舍。”
视觉上,悭吝可能让人联想到紧握的拳头或紧闭的钱包。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硬币碰撞的清脆声音,象征着对金钱的过分关注。
在英语中,“miserly”一词与“悭吝”相似,都用来形容过分节俭的行为。然而,不同文化对节俭的看法和接受程度可能有所不同。
悭吝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种行为模式,也反映了人们对金钱和物质的态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和表达人际关系中的微妙情感。
1.
【悭】
(形声。从心,坚声。从心,与性情有关。本义:吝啬)。
穷困。
【引证】
王实甫《西厢记》-这是先生命悭,须不是红娘违慢。
2.
【啬】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粮食收入谷仓形。小篆从来回,“来”是小麦,“回”(lǐng)是仓库。本义:收获谷物)。
同本义。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嗇)此字本训当为收谷,即穑之古文也。转注为爱濇之义,或借为濇。 、 《礼记·郊特牲》-腊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 、 《仪礼·觐礼》-啬夫承命。 、 《仪礼·夏小正》。按,重农事也。-王狩,啬人不从。 、 《仪礼·特牲礼》。注:“啬者,农力之成功。”-主人出,写啬于房。 、 《礼记·郊特牲礼》。疏:“种曰稼,敛曰啬。”-主先啬而祭司啬也。 、 《史记·殷本纪》-舍我啬事。 、 《仪礼·少牢礼》。注:“收敛曰啬。”-啬黍。 、 《汉书·成帝纪》-服田力啬。
【组词】
啬事、 啬夫、 啬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