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3:13: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3:13:42
词汇“击石弹丝”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成语或常用词汇。根据字面意思,“击石”可以理解为敲击石头,“弹丝”则可能指的是弹奏丝弦乐器。将两者结合,这个词汇可能比喻某种技艺或行为的精湛或巧妙,类似于“巧夺天工”或“技艺高超”。
由于“击石弹丝”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可能在一些描述古代技艺或艺术表演的文献中出现,用以形容某种高超的技艺。
由于“击石弹丝”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历史演变不详。可能是由对古代技艺的描述演化而来。
在古代**,技艺高超的匠人和艺术家常常被赋予高度的赞誉。这个词汇可能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用以形容那些技艺非凡的人。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古典、优雅的感觉,联想到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和对艺术的追求。
在现代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某些传统技艺或艺术表演时,可以用来增强语言的韵味和深度。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月光下,击石弹丝声,
古韵悠长,心随音动。
结合古代乐器的图片和音乐,可以更好地理解“击石弹丝”的意境,联想到古代音乐的美妙和技艺的精湛。
由于这个词汇非常特定,它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
“击石弹丝”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体现了对精湛技艺的赞美,是中华文化中对艺术和匠人精神的一种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量,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长使仆辈为匪人耶?其终无以见明,而不得~乐尧、舜之道耶?(唐·柳宗元《与裴埙书》)
1.
【击】
(形声。从手,毄(jī)声。本义:敲击,敲打)。
同本义。
【引证】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欲以击柱。 、 、 《资治通鉴·唐纪》-留击柝者。 、 、 《楚辞·九歌·国殇》-援玉 枹兮击鸣鼓。
【组词】
击壤、 击节、 击鞠
2.
【石】
(象形。甲骨文字形。右象岩角,左象石块。“石”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山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石,山石也。在厂之下,口象形。 、 《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 、 《释名》-山体曰石。 、 《易·豫》-介于石。 、 《易·说卦传》-艮为小石。 、 《周礼·典同》-原声石。 、 《吕氏春秋·精通》-慈石召铁或引之也。 、 《书·大传》。注:“石材,柱下质;石承,当柱下而已。”-大夫有石材,庶人有石承。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组词】
石田、 石髓、 石头记、 石头城、 石子甬路、 石桥三港、 石灰布袋
3.
【弹】
(形声。从弓,单声。本义:用弹弓发射弹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弹,行丸也。 、 《左传》-[灵公]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组词】
弹力、 弹丸、 弹射、 弹金
4.
【丝】
(会意。从二糸。糸(mì),细丝。本义:蚕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凡蚕者为丝、麻者为缕。”-丝,蚕所吐也。 、 《诗·召南·羔羊》-素丝五总。 、 《礼记·乐记》-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谓弦也。” 、 《史记·货殖列传序》-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 、 《后汉书·列女传》-此织生于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聂夷中《咏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 唐·白居易《重赋》-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
【组词】
丝棉;丝网;丝缰、 丝人、 丝布、 丝妇、 丝子、 丝行、 丝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