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16: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16:53
词汇“畏却”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畏”表示害怕、恐惧,“却”表示退缩、回避。结合起来,“畏却”指的是因为害怕而退缩或回避某种情况或行为。
“畏却”的字面意思是因为害怕而退缩或回避。它描述了一种心理状态,即在面对困难、挑战或危险时,由于内心的恐惧感而选择逃避或不采取行动。
“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表示害怕;“却”字古汉语中表示退却、后退。两个字结合形成“畏却”,描述因害怕而退缩的行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勇敢和坚韧是被推崇的美德,而“畏却”则被视为一种负面情绪。在现代社会,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决心被认为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畏却”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它让人联想到逃避、失败和无力感。这种情绪可能会影响个人的自信心和行动力。
在个人经历中,面对重大考试或重要面试时,可能会感受到“畏却”的情绪,这种情绪可能会影响表现和结果。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畏却”来表达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夜深人静时,心中畏却如影随形, 梦想的光芒,在恐惧的阴影下黯然失色。”
视觉上,“畏却”可能让人联想到黑暗、迷雾或悬崖等象征危险和未知的图像。听觉上,可能让人联想到紧张的心跳声或风声。
在英语中,“畏却”可以对应词汇如“shrink from”或“flinch”,它们都表示因害怕而退缩。
“畏却”是一个描述因害怕而退缩的词汇,它在文学、口语和专业领域都有应用。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在语言表达中也能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意图。
1.
【畏】
(会意。据甲骨文意思是鬼手拿杖打人,使人害怕。本义:害怕)。
同本义(对威势、威严的害怕)。
【引证】
《广雅·释诂二》-畏,惧也。 、 《广雅·释诂四》-畏,恐也。 、 《列子·黄帝》-不畏不怒。 、 《书·皋陶谟》-天明畏。 、 《孟子·梁惠王下》-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 《战国策·齐策》-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资治通鉴·唐纪》-然畏愬。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忧谗畏讥。 、 明·刘基《卖柑者言》-巍巍乎可畏。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畏其唇吻。
【组词】
畏威、 畏威怀德、 畏之如虎、 畏天知命、 畏死贪生、 畏戒、 畏附
2.
【却】
(形声。本作“却”,俗字作“却”。从卩,谷(què)声。卩(jié),象人下跪的样子,即腿骨节屈曲的样子。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本义: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退也”。-却,节欲也。 、 《考工记·梓人》-却行仄行。 、 《庄子·人间世》-吾行却曲。 、 《战国策·秦策》-怒战栗而却。 、 《仪礼·既夕礼》-却下而载之。 、 《楚辞·愍命》-却骐骥以转运兮。 、 《史记·魏公子列传》-北救赵而却秦。 、 、 《史记·廉颇蔺相列传》-持璧却立。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曳笏却立。
【组词】
退却、 却走、 却还、 却避、 却归、 却略、 却去、 却生、 却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