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43: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43:53
“死面”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指的是面团在发酵过程中没有充分发酵,导致面团僵硬、无弹性。在基本含义上,它通常用来形容面团的状态,但在引申义上,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表情僵硬、无生气,或者事物的状态停滞不前。
在不同的语境中,“死面”的使用有所不同:
“死面”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死”和“面”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无生命和表面。在语言的演变中,这个词从描述面团的状态扩展到了形容人的表情或事物的状态。
在**文化中,食物制作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活动,因此与食物相关的词汇往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死面”在食物制作中的失败,可能被视为不吉利的象征,而在人际交往中,用“死面”形容某人可能带有贬义。
“死面”这个词给人一种消极、沉闷的感觉。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失败、停滞不前或者缺乏活力。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在烘焙时遇到面团发酵不好,我可能会自嘲地说:“这面团成了死面了。”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他的心如同死面,僵硬而无光。”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块未发酵好的面团,表面干燥无光泽。结合音乐,可能会选择一些低沉、缓慢的旋律来表达“死面”的氛围。
在英语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用“unleavened”来形容未发酵的面团,或者用“expressionless”来形容无表情的脸。
“死面”这个词在描述面团状态的同时,也具有丰富的引申义,可以用来形容人的表情或事物的状态。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有趣且多功能的词汇。
1.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2.
【面】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