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55: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55:14
词汇“死骨更肉”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医学和哲学,其字面意思是指将死去的骨头重新赋予生命,使其长出新的肉。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通过极大的努力和不懈的坚持,使原本已经失去希望或看似不可能的事物重新焕发生机,恢复活力。
在文学作品中,“死骨更肉”常用来形容人物的坚韧不拔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医学、康复和心理学中,它可能被用来描述通过治疗和康复手段使患者恢复健康的过程。
“死骨更肉”这个成语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原指医学上的奇迹,后来逐渐引申为形容任何事物的重生和复兴。
在**传统文化中,“死骨更肉”体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和坚持。
这个成语给人以希望和鼓舞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生命的顽强和自然的奇迹,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一次团队项目中遇到巨大困难,但通过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我们最终实现了项目的成功,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死骨更肉”的精神。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绝望的荒原上,死骨更肉,绽放出希望的花朵。”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枯木逢春的画面,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充满希望和活力的乐曲,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rom ashes to phoenix”(从灰烬中重生为凤凰),它也象征着重生和复兴。
“死骨更肉”这个成语不仅在语言上富有诗意,而且在文化和精神层面上具有深刻的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坚韧和乐观,相信通过努力可以实现重生和复兴。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它教会我如何在逆境中寻找希望,如何在挫折中坚持不懈。
使亡魂复归,死骨更肉。
1.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2.
【骨】
尚未开放的花朵。
表示声、形、动作。
【组词】
骨都都、 骨骨农农、 骨辘辘
3.
【更】
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再”、“复”、“又”。
【引证】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
【组词】
更无六耳、 更若、 更待
表示程度的加深,相当于“更加”、“愈加”、“越发”等。
【引证】
《聊斋志异·促织》-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 、 《资治通鉴》-今日拒之,事更不顺。 、 清·林觉民《与妻书》-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
4.
【肉】
(象形。甲骨文 字形,小篆,象动物肉形。“肉”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动物的肌肉)。
指供食用的动物肉。
【引证】
《说文》。段注:“胾,大脔也,谓鸟兽之肉。…人曰肌,鸟兽曰肉。”-肉,胾肉。 、 《左传·隐公元年》-公赐之食,食舍肉。 、 《孟子·梁惠王上》-七十者可食肉矣。 、 《礼记·曾子问》-不归肉。 、 《周礼·内饷》-辨体名肉物。
【组词】
吃肉;蟹肉;家禽的黑肉;肉醢、 肉山脯林、 肉林、 肉腥、 肉糜、 肉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