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04: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04:13
杳无音尘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深邃遥远,没有消息”。其中,“杳”表示深远、不见踪影,“音尘”则指消息或音信。整个成语形容某人或某事消失得无影无踪,没有任何消息传来。
文学语境:在文学作品中,“杳无音尘”常用来形容人物的失踪或消息的断绝,营造一种神秘或悲伤的氛围。
口语语境: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某人长时间不联系,或者某件事情没有任何进展。
专业领域:在新闻学或情报学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描述信息的中断或缺失。
同义词:音信杳然、杳无消息、杳如黄鹤
反义词:消息灵通、信手拈来
“杳无音尘”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杳无音尘”常与离别、思念和不确定性联系在一起。它反映了人们对联系和消息的重视,以及对失去联系的恐惧和不安。
这个成语常常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无奈,让人联想到孤独和等待。它也可能引发对未知和不确定性的恐惧。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有一次朋友突然失联,杳无音尘,这让我感到非常焦虑和担忧。这个成语准确地描述了当时的情况和我的心情。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月下独酌,思念如潮,你杳无音尘,唯余我心潮澎湃。”
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一片茫茫的荒野或深邃的夜空,听觉上则可能是寂静无声,只有风声或心跳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out of touch”或“no news”,但它们没有“杳无音尘”那种深远的意境和情感色彩。
“杳无音尘”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一种状态,还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能够丰富我们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成语,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意义,也增强了我对汉语成语的欣赏和运用能力。
促召唐若水,与内臣赍诏,于江表海滨寻访,杳无音尘矣。
1.
【杳】
(会意。上为“木”,下为“日”,表示太阳落在树木下,天色已昏暗。本义:昏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杳,冥也。 、 扬雄《甘泉赋》。注:“深远也。”-杳旭卉兮。 、 傅毅《舞赋》-独驰思乎杳冥。 、 《楚辞·屈原·涉江》-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
【组词】
杳杳冥冥、 杳蒙
2.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3.
【音】
(指事。从言含一。甲骨文“言、音”互用,金文、小篆在“言中加一横,表示所发之音。本义: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 、 《白虎通·礼乐》-八音。一说笙、祝、鼓、箫、琴、埙、钟、磬也。 、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 、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夫音,乐之舆也。 、 《庄子》-鸡狗之音相闻。 、 宋·苏轼《石钟山记》-北音清越。 、 清·姚鼐《登泰山记》-鸟兽音迹。
【组词】
音颡、 音强、 音制、 音频
4.
【尘】
(会意。《说文》从三“鹿”,从“土”,表示鹿群行扬起尘土的意思。楷书简去重迭的部分,只保留一个“鹿”。现行简化字“尘”,也是一个从“小”从“土”的会意字。本义:尘土)。
同本义。
【引证】
《左传·昭公三年》。注:“土也。”-湫隘嚣尘。 、 《庄子·逍遥游》-尘埃也。 、 《庄子·齐物论》-而游于尘垢之外。 、 《楚辞·招魂》-朱尘筵些。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组词】
浮尘;降尘;灰尘、 一尘不染;尘封、 尘涓、 尘芥、 尘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