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45: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45:09
“土行孙”是一个中文词汇,源自**古典小说《封神演义》,指的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名叫土行孙。他是一位擅长土遁术的矮小道士,能够自由穿梭于土地之中,具有超凡的遁地能力。
在文学作品中,“土行孙”通常指代这个特定的角色,象征着机智、灵活和超自然的能力。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行动迅速、难以捉摸,或者在某些情况下,形容某人“土里土气”,即行为举止有些粗俗或不合时宜。
“土行孙”一词源自《封神演义》,这部小说是明代作家许仲琳创作的,讲述了商朝末年至周朝初年的神话故事。土行孙这个角色因其独特的技能和个性,成为了文化中的一个经典形象。
在**文化中,土行孙代表了民间传说中的超自然能力和智慧。他的形象常常被用来教育人们要机智灵活,善于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提到“土行孙”,人们可能会联想到机智、灵活和神秘。这个词汇可能会激发人们对超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以及对如何在困境中找到出路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需要快速反应或隐秘行动的情况,人们可能会用“土行孙”来形容自己或他人。
在诗歌中,可以将“土行孙”比喻为那些在困境中总能找到出路的人:
如同土行孙遁地无踪, 在逆境中总能找到出路。 智慧与勇气并存, 是困境中的真正英雄。
想象土行孙的形象,可能会联想到矮小的身材、灵活的动作和神秘的土遁术。视觉上,可能会想象他在土地中穿梭的画面;听觉上,可能会想象土地被穿透的声音。
在西方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土行孙”的角色,但类似的概念可以在某些神话或故事中找到,如希腊神话中的地神或地下世界的居民。
“土行孙”这个词汇不仅代表了一个文学角色,也象征了机智、灵活和超自然的能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文化符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并在适当的情境中运用这些词汇,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
1.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
2.
【行】
(会意。从彳,从亍。本义:走路,行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行,人之步趋也。 、 《广雅》-行,往也。 、 《易·复》-中行独复。 、 《诗·邶风·击鼓》-我独南行。 、 《诗·小雅·大东》-行彼周行。 、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 、 蔡邕《独断》-天子以四海为家,故谓所居为行在所。 、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庄子·逍遥游》-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 、 《世说新语·自新》-行数十里。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与偕行。
【组词】
出行、 远行、 行三坐五、 行学、 行行、 行次
3.
【孙】
(会意。从子,从系,续也。金文,象用绳索捆绑小孩子,意为少年俘虏。本义:儿子的儿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孫,子之子曰孙。 、 《礼记·杂记》注-孙谓祖后者。 、 《尔雅》-子子孙孙引无极也。 、 《列子·汤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唐·杜甫《石壕吏》-有孙母未出,出入无完裙。
【组词】
祖孙;重孙、 孙少爷、 孙囡、 孙儿;孙孙、 孙妇、 孙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