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6 08:52: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6 08:52:08
词汇“[二伏]”在中文中通常指的是夏季的第二个伏天,是**传统节气划分中的一个时间段。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二伏”进行深入分析:
“二伏”字面意思是指夏季的第二个伏天。在**传统节气中,伏天分为初伏、中伏(二伏)和末伏,每个伏天大约持续十天。二伏通常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伏”字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隐藏或潜伏的意思,后来引申为天气炎热时人们避暑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伏”被用来指代夏季的特定时间段。
在**文化中,二伏与传统的节气观念紧密相关,人们会根据二伏的到来调整生活和工作的节奏,比如减少户外活动,注意防暑降温。
提到二伏,人们往往会联想到酷热、汗水、避暑等词汇,带来一种炎热和不适的情感反应。
在个人生活中,二伏可能是一个提醒自己注意健康和调整作息的信号,比如增加饮水量,避免在中午时分进行剧烈**。
在诗歌中,可以用“二伏”来描绘炎热的夏日景象:
烈日当空照,二伏热浪翻。
行人汗如雨,绿荫下寻凉。
提到二伏,可能会联想到烈日下的蝉鸣声,或者是空调的嗡嗡声,以及汗水滴落的画面。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与“二伏”完全对应的词汇,但都会有描述炎热夏季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二伏”作为一个描述特定时间段的词汇,不仅反映了*的气候特点,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1.
【二】
(会意。古文字二用两横画表示,是原始记数符号)。
一加一的和。
【引证】
《说文》-二,地之数也。从耦一,会意。古文又从弋。 、 《易·系辞》。虞注:“谓乾与坤也。后世官书以贰为之,为防奸易。”-因二以济民行。 、 《论语·公冶长》-赐也闻一以知二。 、 《韩非子·五蠹》-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组词】
二加四得六、 二府、 二太爷、 总数为二、 二形、 二难、 二仪、 二纪、 二氏、 二军、 二南、 二星、 二天
2.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