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03: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03:06
“大时不齐”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天时(自然界的时序)不一致或不协调。基本含义是指自然界的规律或节奏不统一,也可以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思想或目标不一致,或者事物发展不平衡。
在文学中,“大时不齐”常用来描绘自然景观的壮丽与变幻莫测,如描述四季更替、风云变幻等。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团队或集体中成员之间的不协调或不一致。在专业领域,如气象学或生态学,它可能用来描述自然现象的不规律性。
“大时不齐”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到社会和人际关系中。
在**传统文化中,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被高度重视,因此“大时不齐”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和谐的追求。
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自然界的壮丽与不可预测性,也可能引发对人际关系中不和谐因素的反思。
在团队合作中,如果发现成员之间目标或行动不一致,可以使用“大时不齐”来形容这种情况,并寻求解决方案。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大时不齐,风云变幻,人间万象,皆在此中。”
结合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自然声音的音乐,可以更好地传达“大时不齐”的意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nature's irregularities”或“inconsistent seasons”,但这些表达没有成语的简洁和深意。
“大时不齐”不仅描述了自然现象,也反映了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加表达的深度和丰富性。
1.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2.
【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时,四时也。 、 《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 《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谓其三时不害。 、 《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 、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 《左传·闵公二年》-时事之征也。 、 《管子·山权数》-时者,所以记岁也。 、 《淮南子·天文》-四时者,天之吏也。 、 《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四时和谓之宝烛。 、 《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敬授人时。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组词】
时气、 时若、 时食、 时耕、 时夏、 时暑、 时景、 时禽、 时享、 时序、 时祀、 时田、 时令病、 时衣、 时芳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齐】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禾麦穗头长得平整的样子。小篆字形下面多了两条线,表示地面。本义:禾麦吐穗上平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齊,禾麦吐穗上平也。 、 《礼记·曲礼》-立如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