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35: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35:54
濯濯童山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光秃秃的像童子一样的山”。其中,“濯濯”形容山光秃秃的样子,“童山”指没有树木的山。整个成语用来形容山岭光秃,没有植被覆盖。
“濯濯童山”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具体出处不详,但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山水常被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濯濯童山可能象征着荒凉、贫瘠或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反思。
这个词汇给人以荒凉、凄凉的情感反应,可能联想到荒漠化、环境破坏等社会问题,引发对自然保护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次环保讲座中听到“濯濯童山”这个词汇,用来描述过度开发导致的自然景观破坏,这让我对环境保护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昔日青山今濯濯,童山无树鸟不鸣。”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光秃秃的山岭,没有树木,只有裸露的岩石和土壤。听觉上,可能联想到风吹过荒山的声音,或是远处传来的孤独鸟鸣。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arren hills”或“naked hills”,用来描述同样的光秃秃的山岭。
“濯濯童山”这个成语不仅描绘了一个具体的自然景象,还承载了对环境破坏的警示和反思。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们要关注和保护自然环境,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其山之性也。
1.
【濯】
(形声。从水,翟(dí)声。本义:洗)。
同本义。
【引证】
《广雅》-濯,洒也。 、 《仪礼·特牲礼》。注:“溉也。”-视壶濯及豆笾。 、 《国语·周语》。注:“洗也。”-王乃淳濯飨醴。 、 《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 《诗·大雅·泂酌》-可以濯罍。 、 韩愈《石鼓歌》-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 宋·周敦颐《爱莲说》-濯清莲而不妖。(清莲,清净的水。妖:妖艳,妖媚。)
【组词】
濯缨、 濯磨、 濯足、 濯沐
2.
【濯】
(形声。从水,翟(dí)声。本义:洗)。
同本义。
【引证】
《广雅》-濯,洒也。 、 《仪礼·特牲礼》。注:“溉也。”-视壶濯及豆笾。 、 《国语·周语》。注:“洗也。”-王乃淳濯飨醴。 、 《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 《诗·大雅·泂酌》-可以濯罍。 、 韩愈《石鼓歌》-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 宋·周敦颐《爱莲说》-濯清莲而不妖。(清莲,清净的水。妖:妖艳,妖媚。)
【组词】
濯缨、 濯磨、 濯足、 濯沐
3.
【童】
(形声。重省声。(qiān),罪。本义:男奴仆)。
同本义。
【引证】
《易·旅》-得童仆贞。 、 《仪礼·既夕礼记》-童子执帚。 、 宋·苏轼《石钟山记》-小童持斧。
【组词】
童奴、 童隶、 童仆、 童妾
4.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