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6:48: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6:48:56
振衣濯足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抖动衣服,清洗脚”。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除去尘垢,保持清洁,或者比喻摆脱世俗的污秽,追求高洁的生活。
在文学作品中,振衣濯足 常用来形容人物的高洁品格或追求清白的生活态度。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一些正式或文学性的演讲中可能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文学研究或历史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会被用来分析人物性格或历史**。
同义词:洁身自好、清高自守、超然物外 反义词:随波逐流、同流合污、沾沾自喜
振衣濯足 出自《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后来逐渐演变成成语,用来比喻保持高洁。
在传统文化中,振衣濯足** 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修身”理念,即通过自我修养达到道德上的高洁。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也反映了人们对于清白和高尚生活的向往。
这个成语给人以清新、高洁的情感联想,让人想到清澈的水流和洁净的环境,以及追求高尚品质的决心和勇气。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老师,他总是强调要保持“振衣濯足”的精神,无论环境如何,都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道德标准。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尘世的喧嚣中,我愿振衣濯足, 寻找那片心灵的净土, 让清风拂过,洗净尘埃, 只留下一颗纯净的心。”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清澈的溪流旁,轻轻抖动着衣服,洗去脚上的泥土,背景是宁静的山林,鸟鸣声和流水声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宁静和清新的感觉。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洗去罪恶”(wash one's sins away),虽然含义不同,但都涉及到清洁和净化的心理需求。
振衣濯足 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描述,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道德追求的象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提升语言的深度和美感。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再拜先生泪如洗,~吾往矣。
1.
【振】
(形声。从手,辰声。本义:赈济;救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振,举救也。 、 《小尔雅·广言》-振,救也。 、 《周礼·大司徒》-三曰振穷。 、 《国语·周语》-踣弊不振。 、 《易·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组词】
振恤、 振贷、 振业、 振穷
2.
【衣】
穿衣。
【引证】
《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 、 、 《韩非子·五蠹》-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组词】
衣紫腰金、 衣帛、 衣冠
遮盖;包扎。
【引证】
《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 、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裂裳衣疮。
【组词】
衣被海内、 衣饰、 衣覆
3.
【濯】
(形声。从水,翟(dí)声。本义:洗)。
同本义。
【引证】
《广雅》-濯,洒也。 、 《仪礼·特牲礼》。注:“溉也。”-视壶濯及豆笾。 、 《国语·周语》。注:“洗也。”-王乃淳濯飨醴。 、 《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 《诗·大雅·泂酌》-可以濯罍。 、 韩愈《石鼓歌》-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 宋·周敦颐《爱莲说》-濯清莲而不妖。(清莲,清净的水。妖:妖艳,妖媚。)
【组词】
濯缨、 濯磨、 濯足、 濯沐
4.
【足】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引证】
《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 、 《易·说卦》-震为足。 、 《大戴礼记》-足恭而口圣。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手足胼胝,面目黧。 、 《韩非子》-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 《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折臂断足。 、 清·魏学洢《核舟记》-东坡现右足。 、 、
【组词】
足心、 足炉、 足不出户、 足衣、 足音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