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45: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45:58
濯缨濯足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洗帽带和洗脚”。这个成语出自《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这里的“濯”意为洗涤,“缨”指帽带,“足”即脚。成语比喻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态度或方法,即随遇而安,顺应环境。
在文学作品中,濯缨濯足 常用来表达一种超然物外、随和处世的态度。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人生哲学、处世态度时,它是一个富有深意的表达。在专业领域,如哲学、文学研究中,这个成语被用来分析人物性格和行为模式。
濯缨濯足 出自《楚辞》,是古代楚国诗人屈原的作品。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生活态度的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被广泛应用于表达一种顺应自然、随和处世的生活哲学。
在传统文化中,濯缨濯足** 体现了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和“顺应自然”的理念。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鼓励人们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时,保持一种平和、灵活的态度。
这个成语给人以宁静、淡泊的情感联想,让人想到在自然环境中洗涤心灵,放下世俗的烦恼,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面对工作压力时,通过阅读和思考濯缨濯足的含义,学会了调整心态,以更加平和的态度面对挑战。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濯我缨兮,心自澄明。
浊浪滔滔,足下生风,
濯我足兮,步履从容。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在清澈的溪流边,先是洗涤帽带,然后洗脚,周围是宁静的自然风光。这样的场景配上轻柔的自然声音,如流水声、鸟鸣,能很好地传达濯缨濯足的意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go with the flow”,意为随波逐流,顺应环境,与濯缨濯足有相似的含义,但缺乏**文化中的哲学深度。
濯缨濯足 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它不仅表达了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也体现了在复杂社会中保持内心平和的智慧。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提醒我要灵活适应环境,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自取之也。’
1.
【濯】
(形声。从水,翟(dí)声。本义:洗)。
同本义。
【引证】
《广雅》-濯,洒也。 、 《仪礼·特牲礼》。注:“溉也。”-视壶濯及豆笾。 、 《国语·周语》。注:“洗也。”-王乃淳濯飨醴。 、 《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 《诗·大雅·泂酌》-可以濯罍。 、 韩愈《石鼓歌》-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 宋·周敦颐《爱莲说》-濯清莲而不妖。(清莲,清净的水。妖:妖艳,妖媚。)
【组词】
濯缨、 濯磨、 濯足、 濯沐
2.
【缨】
(形声。从糸,婴声。本义:系在脖子上的帽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缨,冠系也。 、 《墨子·公孟》-鲜冠组缨,绛衣博袍。 、 《庄子·让王》-正冠而缨绝。 、 《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戴朱缨宝饰之帽。
【组词】
缨冠
3.
【濯】
(形声。从水,翟(dí)声。本义:洗)。
同本义。
【引证】
《广雅》-濯,洒也。 、 《仪礼·特牲礼》。注:“溉也。”-视壶濯及豆笾。 、 《国语·周语》。注:“洗也。”-王乃淳濯飨醴。 、 《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 《诗·大雅·泂酌》-可以濯罍。 、 韩愈《石鼓歌》-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 宋·周敦颐《爱莲说》-濯清莲而不妖。(清莲,清净的水。妖:妖艳,妖媚。)
【组词】
濯缨、 濯磨、 濯足、 濯沐
4.
【足】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引证】
《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 、 《易·说卦》-震为足。 、 《大戴礼记》-足恭而口圣。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手足胼胝,面目黧。 、 《韩非子》-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 《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折臂断足。 、 清·魏学洢《核舟记》-东坡现右足。 、 、
【组词】
足心、 足炉、 足不出户、 足衣、 足音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