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28: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28:08
“恶人先告状”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恶人或做错事的人往往先去告状,试图通过先发制人的方式来逃避责任或陷害他人。这个成语强调了不公正和欺骗的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揭示人物的阴险和狡诈。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讽刺那些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优势的人。在法律或道德讨论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批评那些试图颠倒黑白的行为。
同义词“倒打一耙”和“反咬一口”都强调了不公正的反击或指责,而反义词“自首”和“坦白从宽”则强调了诚实和承担责任。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正义和道德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不公正行为的常用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以德服人”和“正义必胜”,因此“恶人先告状”这样的成语常常被用来批评那些违背道德和正义的行为。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是负面情感,如厌恶和鄙视。它让人联想到不诚实和狡猾的行为,可能会影响人们对某些人的信任和尊重。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有人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逃避责任,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表达我的不满和批评。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恶人先告状,谎言如潮涌,正义虽迟到,终将显真容。”
想象一个法庭场景,被告在法官面前恶人先告状,试图颠倒黑白,这个场景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紧张和不安的音乐,以及阴暗的色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e guilty party is the first to accuse”,虽然不如“恶人先告状”那样形象和生动,但也传达了类似的意思。
“恶人先告状”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表达,它不仅揭示了不公正的行为,也提醒我们在面对不诚实的行为时要保持警惕。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深度。
请不要相信他的~。
1.
【恶】
讨厌;憎恶。
【引证】
《荀子·天论》-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 、 《论语·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诚好恶何如。 、 清·黄宗羲《原君》-好逸恶劳。 、
【组词】
甚恶、 恶忌、 恶生、 恶不去善、 恶杀、 恶紫夺朱、 恶嫌、 恶惮、 恶识、 恶上、 这人真可恶;憎恶、 深恶痛绝;恶恶
嫉妒。
【引证】
《资治通鉴》-[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2.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3.
【先】
(会意。据甲骨文,上面是“止”(脚),下面是“人”。意思是脚已走在人的前面。本义:前进,走在前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先,前进也。 、 屈原《九歌·国殇》-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恐为操所先。
【组词】
身先士卒;争先恐后;争先
4.
【告】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牛”,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从口,从牛。本义:报告,上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告,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 、 《书·金滕》-乃告太王王季文王。 、 《易·益》-告公用圭。 、 《诗·齐风·南山》-必告父母。 、 《仪礼·乡射礼》-以告于乡先生君子。 、 《尔雅·释言》-告,请也。 、 《吕氏春秋·赞能》-敢以告于先君。 、 《书·康王之诰》-敢敬告天子。 、 《书·甘誓》-予誓告汝。 、 《书·汤诰》-诞告万方。 、 《列子·杨朱》-不告而娶。 、 诸葛亮《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 《资治通鉴·唐纪》-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
【组词】
告事、 告报、 告变、 告荒
5.
【状】
(形声。从犬,爿(pán)声。用具体的动物“犬”表示事物各具形态。本义:犬形)。
同本义。引申为形状,形态。
【引证】
《说文》-状,犬形也。 、 《左传·文公十五年》。谓献其骈肋之状也。-且曰献状。 、 《考工记·桌氏》。杜注:“谓形状。”-凡铸金之状。 、 《聊斋志异》-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 、 郦道元《水经注》-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 、 明·魏学洢《核舟记》-若啸呼状。
【组词】
状类、 粉状;杆状;块状;粒状;絮状;海绵状;奇形怪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