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3:50: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3:50:52
垂意(chuí yì)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垂下或低下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它通常用来形容某人或某物表现出谦卑、恭顺的态度,或者是指对某事给予特别的关注或重视。
在文学作品中,“垂意”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或行为态度,如“他对的垂意”表示他对非常尊敬。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正式或文学性的交流中仍可见到。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可能会用这个词来描述一种社会行为模式。
同义词中,“敬意”和“尊敬”更侧重于内心的尊重,而“垂意”则更多体现在外在的行为表现上。反义词则完全相反,表示不尊重或轻视的态度。
“垂意”一词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垂”字有下垂、低下的意思,“意”则指心意或意图。随着时间的演变,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固定为表示谦卑或重视的态度。
在**传统文化中,尊重长辈和上级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价值。因此,“垂意”这个词在描述这种文化背景下的行为时尤为贴切。
使用“垂意”这个词时,我联想到的是一种温和、谦逊的氛围。它让人感觉到一种和谐与尊重,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多次需要在正式场合表现出对上级的垂意,这不仅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职业素养的体现。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柳枝垂意,似在诉说岁月的温柔。”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年轻的学生低头垂意地站在老师面前,周围是安静的教室和书本的香气。这种场景让人联想到学*和成长的环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eferential”或“respectful”,它们都传达了一种尊重和谦卑的态度,但“垂意”更具有东方文化的特色。
通过对“垂意”这个词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表达尊重和谦卑态度方面的重要性。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恰当地使用这个词可以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深度。
1.
【垂】
(形声。从土,(chuí)声。本义:边疆)。
边疆;边境。 同: 陲
【引证】
《说文》。按,下垂的垂,说文作垂。-垂,远边也。 、 《广韵》-垂,疆也。 、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寡人无良边垂之臣。 、 《战国策·秦策四》-今大国之地,半天下有二垂。 、 曹植《白马篇》-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 《荀子·臣道》-边境之臣处,则疆垂不丧。
2.
【意】
(会意。从心从音。本义:心志。心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意,志也。 、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心之所谓意。 、 《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汉·贾谊《过秦论》-通其意。 、 晋·陶渊明《饮酒》-中有真意。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不快我意。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无意则已。 、 《齐民要术》-蔡伦立意造纸。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其意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