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46: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46:52
“对不住”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对某人或某事表示歉意或不方便。基本含义是向他人表示道歉或请求原谅,通常用于口语中,表达一种礼貌或谦逊的态度。
“对不住”的词源较为简单,由“对”和“不住”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对”有面对、对待的意思,“不住”则表示不能停止或持续。随着语言的发展,“对不住”逐渐演变成表示歉意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礼貌和谦逊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因此,“对不住”作为一个表达歉意的词汇,在社会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自我反省的态度。
“对不住”这个词带有一种温和和谦逊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一种友好的、愿意承担责任的态度。在表达时,它能够缓和紧张的气氛,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使用“对不住”来表达歉意。例如,当我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不小心踩到别人的脚时,我会立即说“对不住”,以示歉意。
在诗歌中,可以将“对不住”融入到表达歉意和反思的诗句中:
对不住,我未能如期而至,
错过了那场春日的盛宴。
对不住,我未能守护你的梦,
让它在夜风中飘散。
在视觉上,“对不住”可以联想到一个人低头鞠躬的画面,表达谦逊和歉意。在听觉上,这个词的发音柔和,给人一种温和的感觉。
在英语中,“对不住”可以对应为“I'm sorry”或“Excuse m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歉意和请求原谅的含义。
“对不住”作为一个常用的汉语词汇,在表达歉意和请求原谅时非常实用。它不仅体现了礼貌和谦逊的文化价值观,还能在人际交往中起到缓和气氛的作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和恰当使用“对不住”是非常重要的。
1.
【对】
(会意。从口,从“丵”(zhuó,即,古“丛”字,象草木丛生。),从寸。寸,法度也。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伪,言多非诚,故去其口,以从土。本义:应答)。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对,答也。 、 《诗·大雅·桑柔》-听言则对。 、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 、 《孟子·梁惠王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 《仪礼·士冠礼》。注:“应也。”-冠者对。 、 《仪礼·曲礼》。注:“答问也。”-对曰:“非礼也敢辞。” 、 《三国演义》-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组词】
无言以对;对当、 对嘴、 对理、 对番、 对状、 对日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住】
(形声。从人,主声。本义:停留)。
同本义(站住)。
【引证】
《后汉书·蓟子训传》-见者呼之曰:“蓟先生小住。” 、 《后汉书》-春光已向梅梢住。 、 《南齐书·张融传》-融为中书郎,未有居止,权牵小船于岸上住。 、 萧悫《春日曲水》-舞余香尚存,歌尽声犹住。
【组词】
住歇、 住滞、 住后、 住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