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05: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05:48
词汇“呪誓”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咒誓”的误写或特定方言中的词汇。为了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我们将以“咒誓”为基础进行讨论。
“咒誓”一词由两个字组成:“咒”和“誓”。
结合起来,“咒誓”可以理解为一种带有神秘或超自然力量的庄严承诺。
“咒”字源自古代的巫术和**实践,而“誓”字则与古代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咒誓”这一词汇,用于描述带有神秘力量的庄严承诺。
在古代社会,咒誓常用于重要的社会和**仪式,用以加强承诺的严肃性和不可违背性。在现代社会,虽然咒誓的使用减少,但誓言和承诺仍然是社会交往中的重要部分。
“咒誓”一词往往带有一种神秘和庄严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古老的仪式和不可违背的承诺。它也可能引发一种敬畏或恐惧的情感,特别是当涉及到诅咒时。
在个人生活中,咒誓可能不常遇到,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化或**活动中,可能会接触到类似的仪式和承诺。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咒誓”来增强语言的神秘感和庄严感:
在月光下,我与你立下咒誓,
星辰为证,永不分离。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仪式的画面,巫师或祭司在月光下念诵咒誓。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带有神秘感的背景音乐,如古代**音乐,来增强咒誓的氛围。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和概念也存在。例如,在西方文化中,“oath”(誓言)和“curse”(诅咒)可以与“咒誓”相对应。
通过对“咒誓”的深入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词汇在不同语境和文化中的应用。它不仅是一个语言学上的词汇,也是文化和历史的一部分,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信仰和承诺具有重要意义。
1. 【呪】
2.
【誓】
(形声。从言,折声。本义:发誓;立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凡自表不食言之辞皆曰誓,亦约束之意也。”-誓,以言约束也。 、 《礼记·曲礼》-约信曰誓。 、 《书·甘誓》。注:“要信也。”-予誓,告汝誓命。 、 《诗·卫风·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 《仪礼·大射仪》。注:“犹告也。”-司射西面誓之。 、 《左传·隐公元年》-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 赵长卿《贺新郎》-终待说山盟海誓。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为誓与城为殉。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组词】
誓志、 誓死不贰、 誓辞、 誓戒、 誓剑、 誓书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