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1:51: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1:51:03
“呰牙咧嘴”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人因为疼痛、愤怒或不满而露出牙齿,嘴角扭曲的样子。这个词汇通常用来描述人的面部表情,特别是在遭受痛苦或表达强烈情绪时的样子。
在文学作品中,“呰牙咧嘴”常用来描绘人物在极端情绪下的反应,增强情感的表达力。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因为疼痛或愤怒而做出的夸张表情。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行为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人的情绪反应和面部表情。
“呰牙咧嘴”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可能是随着人们对面部表情描述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在古代文献中,类似的表达方式可能更为直接,如“咬牙”、“咧嘴”等,后来逐渐结合形成了这个成语。
在**文化中,面部表情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因此“呰牙咧嘴”这样的成语在描述人物情绪时非常生动。在社会交往中,理解和识别他人的面部表情对于沟通和理解他人情绪至关重要。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因为它通常与痛苦或愤怒相关联。联想上,它让我想到人们在极端情绪下的真实反应,这种直观的表达方式能够迅速传达人物的内心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见过孩子们因为摔倒或受伤而呰牙咧嘴,这种表情让人立刻意识到他们的疼痛,促使周围的人给予关心和帮助。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风如刃,割裂了星辰的宁静,呰牙咧嘴的黑暗中,孤独的旅人寻找着光明。”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面部扭曲、呰牙咧嘴的人物形象,这种视觉冲击力很强。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痛苦的呻吟或愤怒的咆哮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grimacing in pain”或“snarling in anger”,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是相似的。
“呰牙咧嘴”这个词汇在描述人的情绪和反应时非常生动和形象。它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情感,也是语言丰富性和表现力的体现。在学*语言和表达时,掌握这样的成语对于提升沟通效果和理解他人情感都是非常重要的。
1.
【呰】
苛斥;诋毁。
【引证】
《说文》-呰,苛也。从口,此声。 、 《华严音义》引《说文》。按,与诋略同。字亦作呲。-呰,诃也。 、 《庄子·列御寇》。注:“訾也。”-呲其所不为者也。
弱;劣。
【组词】
呰窳
2.
【牙】
(象形。金文字形,象上下牙齿交错形。“牙”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槽牙)。
大牙,臼齿。古时,当唇者称齿,在辅车之后者称牙。
【引证】
《说文》-牙,牡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 、 《左传·隐公五年》。疏:“颔上大齿谓之牙。”-皮草齿牙。 、 《诗·召南·行露》-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
【组词】
牙祭、 牙疼咒
3.
【咧】
相当于“了”、“啦”、“哩”等。
【引证】
《老残游记》-老爷们叫你来为开心的,你可哭开自己咧!那不得罪人吗?快别哭咧!
4.
【嘴】
(嘴,本作觜。嘴是后起的累增字。形声。从口,觜(zuǐ)声。本义:同“觜”。猫头鹰之类头上的毛角)。
同本义。
【引证】
《集韵》-觜,鸱旧头上角觜。或作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