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04: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04:31
词汇“士众”是一个汉语词汇,由“士”和“众”两个字组成。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士众”字面意思是指士兵和民众,通常用来指代军队中的士兵和普通民众。在古代汉语中,“士”可以指士兵、士人或官员,而“众”则指大众、民众。
“士众”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士”最初指有知识、有修养的人,后来扩展到指士兵或官员;“众”则一直指大众、许多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士众”逐渐固定为指代士兵和民众的词汇。
在**古代社会,“士众”的概念与封建制度和军事制度紧密相关。士兵和民众在社会结构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士兵负责保卫国家,民众则从事生产活动。
“士众”一词往往让人联想到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牺牲,带有一定的历史沉重感和悲壮色彩。
在日常生活中,“士众”一词不常使用,但如果涉及到历史研究或军事话题,了解这一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将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相关内容。
在创作诗歌或故事时,可以将“士众”用于描绘古代战争场景,增强作品的历史感和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士众”的词汇,但可以通过“soldiers and civilians”来表达类似的概念。
“士众”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在研究古代历史和军事时仍具有重要意义。了解这一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
1.
【士】
(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士,事也。 、 《白虎通·爵》-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 、 《汉书·食货志》-学以居位曰士。 、 《后汉书·仲长统传》-以才智用者谓之士。 、 《周书》-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 、 《书·牧誓》-是以为大夫卿士。 、 《礼记·曲礼》-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 、 《马伶传》-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 、 唐·韩愈《原毁》-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组词】
士子、 士夫、 勇士;壮士;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
2.
【众】
(会意。“众”从三人。“三”表示众多。“众”表示众人站立。“衆”,甲骨文字形。象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众人、大家)。
同本义。
【引证】
《国语·周语》-人三为众。 、 《易·说卦》-坤为众。 、 《周礼·大宗伯》-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 、 《后汉书·杨终传》-安土重居,谓之众庶。 、 《荀子·脩身》。注:“众,众人也。”-庸众而野。 、 《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 、 《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 、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史记·陈涉世家》-此教我先威众耳。 、 诸葛亮《后出师表》-群疑满服,众难塞胸。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激众愤。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吾村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