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9 06:57: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9 06:57:42
怒愤:这个词由“怒”和“愤”两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强烈的愤怒和不满。它描述的是一种深切的、通常是由于不公正或不愉快的**引起的情绪反应。
在文学中,“怒愤”常用来描绘角色的内心世界,增强故事的情感深度。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表达对某事或某人的强烈不满。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它可能被用来描述群体或个人的情绪状态。
同义词:愤怒、愤慨、愤恨、怒气 反义词:平静、满足、喜悦、宽容
“怒愤”这个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怒”字早在《说文解字》中就有记载,意为“气上冲”,而“愤”字则意为“心中不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描述强烈不满情绪的词汇。
在文化中,“怒愤”常常与正义感和对不公正的反抗联系在一起。在社会或历史**中,这个词经常被用来描述民众的情绪状态。
“怒愤”这个词让我联想到火焰和风暴,象征着情绪的激烈和不可控。它影响我的思维,使我更加关注社会公正和道德问题。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对某项政策的不公正感到非常怒愤,这促使我参与了相关的社会活动,试图改变现状。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怒愤”:
怒愤如烈火,燃烧在心间,
不公与不义,怎能视而不见?
结合图片,我可能会选择一张描绘暴风雨或火焰的图像,来象征“怒愤”的强烈情感。在音乐方面,可能会选择一首节奏强烈、旋律激昂的乐曲。
在英语中,“怒愤”可以对应为“indignation”或“outrage”,这些词汇在表达强烈不满和愤怒时具有相似的情感强度。
通过对“怒愤”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表达强烈情感和社会正义感中的重要性。这个词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加深了我对情感表达和社会问题的认识。
1.
【怒】
(形声。从心,奴声。本义:发怒,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怒,恚也。 、 《国语·周语》-怨而不怒。 、 《诗·邶风·柏舟》-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 唐·柳宗元《三戒》-驴不胜怒。 、 唐·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 、 晋·干宝《搜神记》-王怒。
2.
【忿】
(形声。从心,分声。从“心”,表示与心情有关。本义:愤怒,怨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忿,悁也。 、 《广雅》-忿,怒也。 、 《易·象传》-君子以惩忿窒欲。 、 《礼记·大学》-身有所忿窒。 、 《楚辞·怀沙》。注:“恨也。”-惩违改忿兮。 、 《庄子·达生》-忿慉之气。 、 《玉篇》-忿,恨也,怒也。 、 《战国制·秦策》-伯主约而不忿。 、 《孙子·谋攻》-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组词】
忿恨、 忿气、 忿怒、 忿疾